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黄聪. 基于GIMMS NDVI 3g数据东北地表物候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3 条
[1] 郑小童.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曾和平.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D]昆明理工大学, 2009 .
[3] 廖荣伟.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
[4] 赵传湖. 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 2009 .
[5] 赵军凯.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6] 李海光. 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7] 李庆云. 黄土丘陵区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8] 张小侠. 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9] 章大全.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D]兰州大学, 2011 .
[10] 刘滨辉. 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林业相关气候指标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55 条
[1] 马英洁,秦涛,张爱玲,张贵明,于江. 昌乐县近49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1) .
[2]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勇,李捷,张强. 江苏省帕尔默干旱指数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8) .
[3] 谢五三. 安徽省旱涝监测与影响评价业务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5) .
[4] 安光辉,刘运华,郭连云,毛万珍. 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
[5] 张富翔,丁生祥,金元锋,许正福. 近47年同德地区气候突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0) .
[6] 袁旗,李菏民. 菏泽市建站以来的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4) .
[7] 余卫东,杨君健,朱晓东. 河南省不同强度降水变化及对水旱灾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5) .
[8] 孔莉. 海温与鲁西南旱涝分析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6) .
[9] 方茸,张建军,翟振芳,张平,陈健,魏春璇,邓斌. 合肥市近55年的旱涝演变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0) .
[10] 谢五三,吴必文,田红. 2008年初安徽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30 条
[1]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2] 韦道明,李崇银,高耀庭.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变动及其影响[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3]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4]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5] 贺映娜,高翔,马新萍. 米仓山植被覆盖及其生长季变化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 2011 .
[6] 张俊洁,薛金辉,郭明搏,姬鸿丽. 栾川县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A]经济策论(下)[C], 2011 .
[7] 张新刚. 近52年来焦作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A]经济策论(下)[C], 2011 .
[8] 王建锋,雷军,张利,段祖亮. 张家界市近50a气温变化的小波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1 .
[9] 房国良,高原,徐连军,胡龙,张善发. 上海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10] 罗梦森,何浪,彭华青. 太湖蓝藻生长发育与水环境的关系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