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马聪.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语境设计研究[D]兰州大学, 201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4 条
[1] | 肖建喜. 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2] | 化晓方. 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
[3] |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 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
[4] | 谢元春. 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
|
[5] | 崔智英. 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
|
[6] | 曾海清. 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 2011
.
|
[7] | 向红. 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
|
[8] | 吴康茹. 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
|
[9] | 薛婷婷. 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
|
[10] | 黄生太. 《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85 条
[1] | 姚颖. 现实世界的回归——析《聊斋》遇仙故事中的凡间男子[J]蒲松龄研究, 2005,(02)
.
|
[2] | 王春阳. 中国传统吉礼的产生及其构建动因抉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
|
[3] | 刘玉敏,潘明霞. 莎剧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 2001,(04)
.
|
[4] | 王有卫. 古文献中篆文及其篆楷对应错漏举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2)
.
|
[5] | 刘旺余. 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文体特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
|
[6] | 赵振洲. 论双关的界定及其与语境的关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
|
[7] | 甘翠华. 汉英成语修辞特点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
[8] | 蒋宸. 唐前狐怪传说源流考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
|
[9] | 周翔. 汉语合音词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
[10] | 乐金声. 汉语仿词与英语类比构词之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 谭学纯. 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 2009
.
|
[2] | 胡世雄. 三一理论与国外修辞学——试谈三一理论的创新意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 2010
.
|
[3] | 苏庆红. “馘”之音辨——从《庄子今注今译》“黄馘”之音义说起[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 2006
.
|
[4] | 于长英. 明代霞帔及其文官补子纹样考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 2006
.
|
[5] | 葛力力. 字词辨析二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 2006
.
|
[6] | 邹琼. 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 2006
.
|
[7] | 曾腊梅. 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 2007
.
|
[8] | 王晓辉. 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 2008
.
|
[9] | 王晓辉. 双关辞格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 2010
.
|
[10] | 李静. 东坡词,以壮美之笔写士大夫之思[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