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7 条
[1] 胡锦英. 纳滤膜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1 .
[2] 王毅. 高效微生物处理抗生素废水工程化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 2010 .
[3] 姜美美. 新型组合填料塔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4] 肖珊. 微波诱导催化工艺处理难降解废水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11 .
[5] 邵晓敏. 沙蜇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6] 冯雨. 高盐度碱液纳滤脱盐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7] 李国栋. 阿维拉霉素生产菌诱变育种及发酵工艺优化[D]天津大学, 2011 .
[8] 贾建辉. 环流MBR处理头孢菌素中间体废水的运行效果及影响因素[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
[9] 张剑清. 灰黄霉素产生菌FS80的诱变与选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1 .
[10] 秦伟伟. O_3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白羽. 不同生态因子下LMBR处理制药废水运行效能及数学模型[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2] 金志华. 抗生素发酵的若干微生物及工程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 2001 .
[3] 陆瑾. 温度诱导双水相金属螯合亲和分配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4] 洪文荣. 依尼奥小单孢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2004 .
[5] 张浩勤. 新型复合荷电纳滤膜/镶嵌膜的制备、表征与传递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 2005 .
[6] 苗晶. 基于壳聚糖硫酸酯、羧甲基壳聚糖及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纳滤膜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
[7] 张建磊. 电催化氧化法预处理半合成抗生素废水的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
[8] 魏杰. 金褐霉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产物的纯化[D]沈阳农业大学, 2009 .
[9] 郑凤娥. 纳他霉素产生菌诱变、种内原生质体融合及发酵条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8 .
[10] 张艳. 番茄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及其生防链霉菌Z-L-22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7 条
[1] 张剑清,王春梅,毛宁. 灰黄霉素研究进展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07) .
[2] 陈小平,米志奎. 制药废水的物化处理技术与进展[J]安徽医药, 2009,(10) .
[3] 刘瑞芳,赵安芳,郑晓广.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4) .
[4] 李国强. 复方链霉素滴耳剂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J]儿科药学杂志, 1998,(03) .
[5] 郑炳云. 纳滤膜技术在食品及制药中的应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2,(02) .
[6] 李晶,柯崇榕,杨欣伟,田宝玉,黄建忠. 灰黄霉素高产变株与出发菌株18S rRNA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7] 于华生,齐小榕,王晓红,代立明.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的旋光分析法[J]福建医药杂志, 1993,(03) .
[8] 卢红梅. 纳滤膜的特性及其在国内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过滤与分离, 2002,(01) .
[9] 刘保生,高静,杨更亮. 吖啶橙-罗丹明6G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维生素B_(12)[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5,(07) .
[10] 张浩勤,刘金盾,陈卫航,王亚辉,方文骥. 新型荷正电纳滤膜的制备与表征[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6,(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黄瑞华,陈国华,孙明琨,胡应模,高从堦. 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季胺盐/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的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2] 孙红伟,陈国华. 羟乙基甲壳素/聚丙烯腈高分子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3] 叶冬柏,余国明,邹守军. 纳滤技术在混酸再生系统中的应用[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 2009 .
[4] 吴卓,张雷. 两种纳滤膜从制药废水中回收洁霉素的试验研究[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八期)[C],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