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张军. 抗SCN3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1 .
[2] 吕蓓. 受大豆孢囊线虫侵染诱导表达的cDNA的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 .
[3] 刘世涛.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大豆品种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4 .
[4] 马岩松. 中国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遗传多样性及中美大豆抗病基因构型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5 .
[5] 王光杰. 大豆种质资源豆荚螟抗性鉴定筛选及遗传的初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5 .
[6] 南海洋. 大豆胞囊线虫抗病候选基因rhg1多样性及分子标记开发与利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刘大伟. 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11 .
[2] 吴海燕. 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关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 条
[1] 张磊. 安徽省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情况与防治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86,(02) .
[2] 张磊,戴瓯和.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91,(03) .
[3] 张军,杨庆凯,王慧捷,王长坤. 大豆孢囊线虫病研究进展及其抗病育种展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4) .
[4] 吴和礼,姚振纯,李秀兰,林红,刘汉起,商绍刚,霍虹. 大豆孢囊线虫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的研究[J]大豆科学, 1984,(01) .
[5] 张仁双,牛颖英,包力光,高连军. 大豆孢囊线虫病抗源品种鉴定筛选研究[J]大豆科学, 1985,(02) .
[6] 刘汉起,商绍刚,霍虹,吴和礼,姚振纯,李秀兰.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发生危害及研究现状[J]大豆科学, 1987,(02) .
[7] 李莹,王志,卫保国. 大豆孢囊线虫4号小种新抗源的筛选和利用[J]大豆科学, 1987,(04) .
[8] 常汝镇. 国内外大豆遗传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J]大豆科学, 1989,(01) .
[9] 吴和礼,姚振纯,李秀兰,马书君,罗教芬,刘汉起,商绍刚,霍虹. 大豆抗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新种质材料的选育[J]大豆科学, 1989,(03) .
[10] 马书君,张玉华,薛庆喜,吴和礼,刘汉起,商绍刚,霍虹,王福录,高国金.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研究[J]大豆科学, 199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