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8 条
[1] 吴彬. 小麦赤霉菌FgAC1基因敲除及功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
[2] 李江渝. 文心兰工厂化育苗变异规律的研究[D]海南大学, 2011 .
[3] 张宁. 版纳甜龙竹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D]浙江农林大学, 2011 .
[4] 叶滔. 禾谷镰孢菌对戊唑醇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药性机制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 2012 .
[5] 姜淑梅. 春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早期检测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0 .
[6] 薛美凤. 棉花体细胞培养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初探[D]西南农业大学, 2002 .
[7] 赵明敏. 茄子抗黄萎病突变体离体筛选及抗病生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
[8] 权军利. 普通小麦抗赤霉细胞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及其再生系抗赤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9] 黄素华. 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遗传变异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2 .
[10] 孙晓丽.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创造玉米抗病种质材料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9 条
[1] 李锁平. 节节麦—黑麦杂种和双二倍体的分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2] 曹亚萍.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倍体花粉辐射高效诱导属间染色体易位[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3] 王林生. 利用辐射诱导涉及大赖草5Lr和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和端体系[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4] 袁照年. 甘薯抗蔓割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1 .
[5] 伍碧华. 小麦离体培养的营养器官与花器官发育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3 .
[6] 张恩让. 大蒜(Allium sativum L.)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规律和筛选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7] 瞿波. 中国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尼泊尔、欧美菌系的比较[D]华中农业大学, 2003 .
[8] 郭余龙. 棉花遗传转化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3 .
[9] 张志清. 四川小麦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4 .
[10] 韩青梅. 三唑类杀菌剂Folicur与Caramba对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 条
[1] 赵帅鹏,黄群策. 无性系培养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0) .
[2] 吴美金,史文娟,王敏. 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优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6) .
[3] 李爱仙,许亚东,罗建平,刘惠.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J]北京农业, 2007,(33) .
[4] 肖辉海,陈良碧.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
[5] 刘国振,高明尉,成雄鹰,梁竹青,胡天赐. 诱变与组培相结合提高小麦变异频率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3,(02) .
[6] 孙建昌,杨生龙,马静,朱美静,杨明江,王兴盛. 西北粳稻花药离体培养与再生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
[7] 梁小红,韩烈保.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在草坪草育种上的应用[J]草业科学, 2006,(02) .
[8] 柴守玺,Kleijer Gert. 赤霉菌含毒素代谢物对小黑麦愈伤组织和胚芽生长的影响[J]草业学报, 2001,(01) .
[9] 曾寒冰,李文雄,李福,魏湜. 小麦未熟胚离体培养的研究——再生植株后代(IE_2)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J]东北农学院学报, 1991,(02) .
[10] 胡尚连,李文雄,曾寒冰. 小麦单细胞培养的研究——再生植株后代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行为与花粉粒育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揭雨成. 红麻耐盐体细胞变异体的诱导与植株再生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