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7 条
[1] 魏葳. 喷施叶面肥和GA_3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及冬枣叶分析标准值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2] 梁锐鸿. 热处理等加工过程对粽子品质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3] 杨雪. 水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天津农学院, 2011 .
[4] 张海彬. 寒地粳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生理生化机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1 .
[5] 周涯. 水稻花器官相关基因MRG的图位克隆[D]浙江师范大学, 2011 .
[6] 金丽晨. 稻米淀粉理化特性及分子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7] 伍君妮. 精白保胚发芽米的制备及食用品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 2011 .
[8] 罗秋香. 粳稻稻米蛋白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D]东北农业大学, 2003 .
[9] 沈鹏. 水稻成熟期子粒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与品质关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3 .
[10] 毛万霞. 利用共转化法改良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刘璎瑛. 基于机器视觉的稻米品质评判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2] 谢宏. 稻米储藏陈化作用机理及调控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7 .
[3] 王海莲. 稻米脂肪含量QTL分析及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4] 何文远. 生物活性水技术机理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 2008 .
[5] 徐泽敏. 稻谷真空干燥品质控制机理及食味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
[6] 谢桂先. 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对水稻的作用效果与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7 .
[7] 陈厚荣.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
[8] 李晓光. 水稻定向选择后代表型特性及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 2010 .
[9] 高远. 稻米硬度黏度自动测量系统及其评价分析的研究[D]扬州大学, 2011 .
[10] 唐浩. 水稻品种DUS测试标准品种多样性和测试性状稳定性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1 条
[1] 张欣,施利利,丁得亮,黄晓珊,赵梅,王松文,崔晶. 10个水稻品种(组合)食味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3) .
[2] 郭桂英,赵全志,王青林,余新春,马汉云,扶定,沈光辉,霍二伟. 稻米食味品质改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12,(02) .
[3] 戴希尧,任喜波,李娜. 萝卜肉质根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北方园艺, 2009,(06) .
[4] 李俊辉,朱智伟,谢黎虹. 我国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稻米, 2008,(02) .
[5] 林建荣,詹勇强,闵捷,宋昕蔚,吴明国. 粳稻稻米食味仪测定值与理化指标的关系[J]中国稻米, 2011,(03) .
[6] 董啸波,霍中洋,张洪程,李国业,曹开蔚,程飞虎,黄大山,戴其根,许轲,魏海燕. 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优势及技术关键[J]中国稻米, 2012,(01) .
[7] 杨静,刘海英,钱春荣,金正勋.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6) .
[8] 李晓光,金正勋,刘海英,赵书宇,徐美兰,张忠臣,沈鹏,张海彬. 水稻杂种后代籽粒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选择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4) .
[9] 郑苹立,李清华,林玲娜. 浅谈稻米的食味品质及其影响因素[J]福建稻麦科技, 2006,(03) .
[10] 许良珠,陈木莲,吴元奇,吴景强. 不同播期早籼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及主成分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05,(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张小明. 稻米食味评价的进展[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2 .
[2] 蒋际谋,陈秀萍,郑少泉. 龙眼种质资源果实经济性状稳定性评价[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