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曹聪. 震后损伤框架结构的粘钢修复加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 2011 .
[2] 徐朝阳. 分层地基下地震动对自由场的地震影响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3] 覃锋. 核电厂抗震设计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1 .
[4] 储鹏宇. 井下台站观测数据在地震预警中应用初探[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1 .
[5] 李宁. 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
[6] 余超. 高烈度地震区高陡边坡支挡结构[D]重庆交通大学, 2011 .
[7] 楼可城. 抗震结构设计地震反应输入波的选取与虚拟场地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 2010 .
[8] 张海洲. 萨格奈克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9] 李舒. 骆驼城土遗址抗震稳定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 2011 .
[10] 赵庆建. 抗震设防区划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郭晓云. 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1 .
[2] 尹犟. 混凝土结构地震需求估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 2011 .
[3] 凌杰. 公路动态称重系统的设计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 2001 .
[4] 孙柏涛. 核电站辅助设备抗震性能破坏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1 .
[5] 杨润林. 结构模糊振动控制的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3 .
[6] 董娣. 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因素与不确定性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 2006 .
[7] 邓亚虹. 层状自由场地固有频率的求解方法、特性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
[8] 徐龙军. 统一抗震设计谱理论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
[9] 周俊峰. 高精度薄板带板凸度激光检测的误差分析与精度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 2006 .
[10] 孟凡超. 土体永久变形与地震荷载特征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6 条
[1] 张石磊,张晓志. 强震数据处理的“精确”积分和微分的权函数算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2) .
[2] 周锡元,齐微,徐平,闫维明. 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对反应谱特性影响的统计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6,(02) .
[3] 蒋丽忠,吴忠河,王臣. 框架结构弹性及弹塑性反应谱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9,(01) .
[4] 黄涛. 满拉水库大坝强震观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 1997,(02) .
[5] 谢礼立,李沙白,钱渠炕,胡成祥. 我国强震记录处理和分析方法的若干特点[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3,(01) .
[6] 李和生,王亚勇,Vincent W.lee. 强震加速度记录仪器失真校正计算方法的改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3,(04) .
[7] 谢礼立. 对“局部加密傅里叶谱ZOOMFT分析的介绍”一文的讨论[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4,(02) .
[8] 王广军,苏经宇. 场地类别的模糊综合评判[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5,(02) .
[9] 王家行. RLJ-Ⅰ型差容式力平衡加速度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8,(02) .
[10] 李大华. 计算地震反应谱的连锁公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0,(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王飞,胡平. 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布设方法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 2010 .
[2] 温瑞智,朱晓炜,陈维. 强震动记录的选取与放缩[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 2010 .
[3] 赵艳,郭明珠. 强地面运动应用研究综述[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