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 条
[1] 刘明.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 2011 .
[2] 李雪峰. 银杏叶提取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3] 林世泽.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损害[D]福建医科大学, 2011 .
[4] 罗健.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茴拉西坦活性代谢产物ABA及其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 2010 .
[5] 张蕾. 数字搜索和16PF测验技术在心理健康评估中的实验与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 2010 .
[6] 胥凤霞.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
[7] 刘峥嵘. 利培酮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 2002 .
[8] 邓伟.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一级亲属认知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 2003 .
[9] 王文菁. 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认知和海马、前额叶~1HMRS的关系[D]昆明医学院, 2003 .
[10] 陈瑜. 首发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症状学特征分析和精神病未治疗时间及相关因素与临床结局关系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仇瑶琴.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诊断价值[D]第二军医大学, 2011 .
[2] 刘登堂.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 2003 .
[3] 郭素芹.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神经发育异常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 2007 .
[4] 国效峰. 精神分裂症一年结局研究:心理社会干预的作用及不同抗精神病药比较[D]中南大学, 2007 .
[5] 李文君. 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的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
[6] 韩宏志. HDACs基因家族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分析[D]吉林大学, 2012 .
[7] 陈丽萍. 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认知和神经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 2009 .
[8] 惠李. 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
[9] 王曼. NTR1和PPP1R1B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4 条
[1] 胥凤霞,兰光华,陈正水. 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一级亲属认知功能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05) .
[2] 杜文佳,余金龙,郑洪波,钟潇琦,马崔. 氯丙嗪、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3,(16) .
[3] 毛希祥,潘润德.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评价和治疗[J]华夏医学, 2006,(04) .
[4] 赵彩荣,汪凯. 精神分裂症患者眼区情绪认知障碍的对照研究[J]安徽医学, 2013,(08) .
[5] 石洲宝,陈长浩,高娜,刘成松,刘敏科,黄生辉. 安神二号胶囊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 2015,(04) .
[6] 李美娟,石洲宝,高娜,陈长浩,刘成松,刘敏科. 安神胶囊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 2015,(09) .
[7] 李六一,穆俊林,魏爱环,魏延丽. 奎的平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06) .
[8] 孙锦华,郭兰婷,刘志中. 神经性厌食认知损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 2005,(01) .
[9] 孙锦华,郭兰婷,刘志中. 健康人群认知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 2007,(01) .
[10] 蔡广超,李朝晖. 农娱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恢复作用[J]华西医学, 2010,(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莹,曹红军.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影响的观察[A]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社临床心身疾病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
[2] 韦慧莲. 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 2002 .
[3] 邵翠萍. 康复强化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能力退缩的影响[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八卷 护理分卷)[C], 2006 .
[4] 陈清刚,田雪,钱明. 精神病超高危人群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