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8 条
[1] 徐复元. 麻城油茶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盛新颖. 利用SSR和EST-SSR标记鉴定“梅桥”大豆种质纯度[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3] 王理. 世界贸易格局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 2010 .
[4] 李金霞. 高产春大豆豆荚光合特性及开花、成荚规律[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5] 赵翠媛. 播期对小豆成花过程中生育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6] 高中利. 普通优质大豆与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杂交后代遗传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1 .
[7] 张亮. 我国大豆进口量激增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8] 王文斌. 田间配置对辽豆21号产量、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9] 刘星海. 植物多糖复合制剂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调控作用与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10] 沈融. 亏缺灌溉对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和地上部生理特性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1 条
[1] 韩英鹏. 多环境、多遗传背景下不同发育时期大豆籽粒重的QTL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
[2] 张晓艳. 大豆根系时空分布及垄沟施肥可行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1 .
[3] 宋莉萍. 不同时期叶施PGRs对大豆花荚的调控效应[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1 .
[4] 严君. 大豆结瘤固氮及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响应[D]东北农业大学, 2011 .
[5] 王济民. 我国的大豆经济:供给与需求的重点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0 .
[6] 李卓夫. 春小麦性状变异非线性特殊征育种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1 .
[7] 谢华. 中国大豆预选核心种质代表性样品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
[8] 胡春梅. 瓜尔豆半乳甘露聚糖和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及氮、钾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9] 陈云. 大豆蛋白质的共混改性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
[10] 钟金传. 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4 条
[1] 王彩洁,徐冉,张礼凤,李伟. 黄淮海地区大豆推广品种的状况与育种发展趋势[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5) .
[2] 孙玉,姜永平,刘军民. 我国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1) .
[3] 陶启波,严昀,石继权. 农作物高温热害及其防御措施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4,(06) .
[4] 欧建德. 南方红豆杉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09) .
[5] 王华. 大豆品种叶部性状与单株产量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88,(03) .
[6] 汤承超. 中国大豆出口竞争力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6) .
[7] 冯立玉.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18) .
[8] 耿传宝. 大豆产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03) .
[9] 包荣军,朱洪德. 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育种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2,(07) .
[10] 王敏,姚维传,张从宇. 沿淮、淮北大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分析[J]安徽农师院学报, 1992,(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雷勃钧,刘昭军.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与黑龙江省农作物分子育种[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8 .
[2] 范润钧,邓波,陈本建,柴小琴. 植物蛋白质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