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1 条
[1] 徐惠娴. 符号学视域下的《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网站报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
[2] 石张. 延续的边缘化:政治传播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0 .
[3] 郭晓艳. 教育叙事文本的分析与解读[D]青海师范大学, 2010 .
[4] 孙卓. 符号视阈下媒介文化的受众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5] 贾磊.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电视节目的特点与发展方向[D]浙江大学, 2011 .
[6] 王胜华. 试论“符号消费”特征下标志设计的新趋势[D]天津师范大学, 2011 .
[7] 廉丽. 论小说文本叙事中的符号意蕴[D]齐齐哈尔大学, 2011 .
[8] 邱立楠. 论公共危机事件中新媒体的角色及其传播权利救济[D]西南政法大学, 2011 .
[9] 丁园园. 出版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10] 陈妍颖. 从符号价值角度解读中国奢侈品品牌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胡春秀. 《三联生活周刊》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
[2] 赵为学. 论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D]上海大学, 2008 .
[3] 高雷. 译学词典的本体论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
[4] 徐锐. 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
[5] 燕道成. 传媒责任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
[6] 朱婷婷. 西方小说空间符号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
[7] 刘佳. 多模态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
[8] 白小丽. 纳西东巴文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 .
[9] 戴道昆. 美国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
[10] 刘研. 电子游戏的情感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5 条
[1] 赵东阳. 异化·炫耀·颠覆·重构——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解读时尚杂志[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08) .
[2] 谢淑丽,李博. 影视影像的符号性研究[J]电影评介, 2009,(21) .
[3] 付兆欣. 浅析NBA——体育赛事以外的多重意义阐释[J]电影评介, 2010,(15) .
[4] 常卫华. 动物图案作为符号在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 2010,(11) .
[5] 戴海波. 电视广告中男性形象建构分析[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9,(05) .
[6] 曲哲,周祎铭,王东. 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符号学研究[J]消费导刊, 2009,(08) .
[7] 胡易容. 从“信号传输”到“意义分享”——论传播理论模型中的符号观[J]符号与传媒, 2012,(02) .
[8] 李晓柱. 论官方大型活动中的城市符号传播——以平遥国际摄影节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2,(06) .
[9] 凌继尧,张晓刚. 创意与设计案例的美学诊断与研究[J]创意与设计, 2013,(01) .
[10] 彭亚辉. 基于“仪式观”的视角解析电视真人秀节目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以《真正男子汉》为例[J]传播与版权, 2015,(09)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周立. 大众传媒热“秀”与媒介意识形态安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7 .
[2] 吴文虎,黄桂萍. 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像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3] 曹云雯. 多维传播语境中的“阿诗玛”形象分析论纲[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1年刊)[C],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