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6 条
[1] | 李慧. 土壤水分和灌溉水配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2] | 马明生. 冬小麦冠层温度、旗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茎可溶性糖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
[3] | 蔺艳春.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
[4] | 王超.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与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关系[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5] | 陆海国. 不同冬小麦近等基因系光合生理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6] | 张海彬. 寒地粳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生理生化机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1
.
|
[7] | 李桂显. 非顺序性衰老小麦的若干生物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8] | 王超生. 播期、播量和氮肥运筹对小麦品种西农2000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9] | 孙中伟. 不同播种方式下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
[10] | 韩磊.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石玉华.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2] | 王仰仁. 考虑水分和养分胁迫的SPAC水热动态与作物生长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
[3] | 周春菊. 不同施肥条件下冷、暖型小麦若干性状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4] | 隋方功. 甜椒碳氮营养分配模式与滴灌施肥效应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2
.
|
[5] | 鞠正春. 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 2006
.
|
[6] | 付雪丽.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特征及其主要栽培措施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
[7] | 杨志玲. 药用石蒜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驯化繁育技术[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
|
[8] | 鱼欢. 施氮量、氮源及栽培模式对小麦、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
[9] | 李华. 旱地地表覆盖栽培的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
|
[10] | 张盼盼. 糜子农田小气候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对施肥水平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 条
[1] | 周忠新,于振文,许卫霞,魏守江. 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3)
.
|
[2] | 孟维伟,于振文. 施氮量对济麦20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1)
.
|
[3] | 李世清,邵明安,李紫燕,伍维模,张兴昌. 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 2003,(11)
.
|
[4] | 杨祁峰,熊春蓉,吴正强,牛俊义,张金文. 地膜穴播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籽粒灌浆特性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 1997,(01)
.
|
[5] | 邹文广,许旭明,饶鸣钿,张受刚,马彬林,卓伟,韦新宇,杨旺兴,杨腾帮,范祖军. 施氮量对福建杂交早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 2014,(03)
.
|
[6] | 蔡瑞国,王振林,李文阳,张敏,周筑南. 氮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子粒灌浆进程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4,(04)
.
|
[7] | 徐彩龙,张敏,谢新宇,刘铁宁,王文颇,韩金玲,李彦生,周印富,蔡瑞国. 氮肥分施对冀东地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1,(S1)
.
|
[8] | 唐海明,汤文光,肖小平,罗尊长,杨光立,聂泽民,聂丽群. 不同养分配比对超级杂交早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 2010,(21)
.
|
[9] | 舒畅,杨通洲,谢乐强,唐春江,肖灿,王莹芳,黄伟华. 施氮量对湘早籼45号产量影响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11,(19)
.
|
[10] | 王书丽,郭天财,王晨阳,查菲娜,宋晓. 两种筋力型小麦叶、粒可溶性糖含量及与籽粒淀粉积累的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 2005,(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