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3 条
[1] 姚维志. 青海湖夏季饵料生物资源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2] 王铭玮. 上海城市水源地蓝藻暴发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管理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3] 王晓明. 大明湖主要营养元素时空分布特征与动态模拟[D]山东大学, 2011 .
[4] 黄玉洁. 太湖典型湿地恢复区植物群落及沉积物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5] 赵利. 兰州地区胡麻田杂草群落生态位及优势伴生杂草化感作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1 .
[6] 许海. 河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与富营养化控制因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7] 刘兴国. 池塘养殖污染与生态工程化调控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8] 刘鹰. 高密度水产养殖生态工程设计及循环水流转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01 .
[9] 邵志鹏. 鱼草共生生态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
[10] 马徐发. 道观河水库渔业资源、环境和生态学管理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70 条
[1] 张光富,陈瑞冰. 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研究进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6) .
[2] 王媛媛. 发展循环经济——环巢湖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9) .
[3] 江红英,陈中义,郝勇. 喜旱莲子草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2) .
[4] 吴爽,丁绍刚,康红涛. 他感作用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5) .
[5] 于世龙,韩玉林,付佳佳,黄苏珍. 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1) .
[6] 贺诗水. 网箱养殖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
[7] 王世锋,曾勇,王玉涛,詹建立,吴永俊. 精养鱼池浮游生物及其鱼产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
[8] 田新源,李燕,郭萧. 5种水生植物冬季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5) .
[9] 孙游云,丁炳扬,王巨安,沈奕红,李银波. 慈溪市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区系特点及保护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4) .
[10] 吴富勤,刘天猛,王祖涛,王跃华,和树庄. 滇池凤眼莲生长对水生植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 条
[1] 王阳阳,霍元子,冯子慧,何培民,张饮江,何文辉. 滴水湖引水通道D港沉水植被群落对流水的净化能力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 2009 .
[2] 谢春华,杨品红,王晓艳,李梦军,徐黎明,张倩. 澧县王家厂水库浮游生物组成及渔产潜力估算[A]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总集[C], 2009 .
[3] 谢春华,杨品红,李梦军,王晓艳,张倩. 津市西湖饵料生物动态及鲢、鳙鱼产潜力估算[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4] 陈立婧,顾静,彭自然,孔优佳,花少鹏,王武. 滆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轮虫群落结构的比较[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丁德明,廖伏初,李鸿,袁希平,邓时铭. 湖南湘江渔业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上册)[C], 2010 .
[6] 刘跃天,田树魁,冷云,薛晨江,李晓双,付国宏. 野生巨魾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 2010 .
[7] 蔡德所,赵湘桂,朱瑜,周解,韩耀全. 漓江鱼类资源调查与物种多样性分析[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8] 方群,崔莉凤,黄振芳. 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的思考[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 2008 .
[9] 姜作发,战培荣,赵吉伟,赵春刚,董崇智,唐富江. 兴凯湖浮游植物种类、生物量及数量变动研究[A]可持续水产养殖——资源、环境、质量——2003水产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3 .
[10] 王益群,张光生,那中元. 巨紫根水葫芦治理湖泊(水库)蓝藻新进展[A]2011(第五届)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