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46 条
[1] 刘锐. 刑事证人证言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河北大学, 2009 .
[2] 曹楠. 行政强制执行初探[D]长春理工大学, 2010 .
[3] 姜群. 行政争议、民事争议交叉类案件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4] 魏巍. 我国刑事被害人保护救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5] 盛琪. 论死刑执行的监督[D]湘潭大学, 2010 .
[6] 何伟. 附带搜查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 2010 .
[7] 姜维健. 论交通事故认定的可诉性[D]苏州大学, 2010 .
[8] 刘晓梅. 司法委托相关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
[9] 许磊. 行政程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
[10] 苏静. 试论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完善[D]兰州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7 条
[1] 张少林. 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2] 李贵扬.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 2011 .
[3] 孙宝民. 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 2011 .
[4] 聂施恒. 美国检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5] 吕利秋.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 2000 .
[6] 罗国良. 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 2001 .
[7] 曲新久. 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 2001 .
[8] 杨伟东. 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1 .
[9] 解志勇. 论行政诉讼审查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 2003 .
[10] 王桂萍. 定罪总论[D]中国政法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75 条
[1] 刘少军. 试论我国的刑事再审程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1,(00) .
[2] 李佑标. 论司法独立及其制度保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
[3] 卞建林,田心则.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科学构建论纲[J]北方法学, 2009,(01) .
[4] 刘士国,郭继. 论辩诉交易制度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巢湖学院学报, 2005,(04) .
[5] 吴映颖,周璐,陈婵. 电子签名证据及其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6] 刘振东. 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几个问题的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 2011,(01) .
[7] 常超. 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
[8] 李剑书. 对共同被告口供问题的二元维度思考[J]研究生法学, 2009,(02) .
[9] 孙红领. 浅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7) .
[10] 李军. 试论沉默权制度[J]滁州学院学报, 2009,(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种松志. 论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6 .
[2]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 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 2008 .
[3] 周道鸾. 新中国审判工作的奠基人——纪念董必武同志诞辰115周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 2001 .
[4] 陶建军,王力欣,范小云.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证分析——以公诉环节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2009 .
[5] 何萍,王玉柱. 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对出庭公诉工作的影响及其应对[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 2012 .
[6] 何延鹏.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理解、适用与完善[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 2012 .
[7] 张光利. 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权力配置[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 2012 .
[8] 杨晓.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研究[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 2012 .
[9] 于喜峰,刘志惠. 侦查程序修改与职务犯罪侦查办案模式校正[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侦查程序的修改与检察工作应对[C], 2012 .
[10] 陈久红,彭劲荣. 刑诉法修改对侦监工作的影响及应对[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侦查程序的修改与检察工作应对[C],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