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陈树存. 碳包覆钴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 2010 .
[2] 黄婷. C_(60)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3] 张茹. 基于富勒烯的纳米复合聚合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2 .
[4] 王仁兵. 纳米碳酸钙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和机理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 2002 .
[5] 陈志刚. 纳米碳酸钙、稀土粒子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和机理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 2004 .
[6] 范少卿. 纳米碳酸钙、铜粒子组合物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和机理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 2005 .
[7] 刘志卓. 含纳米微粒的脲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
[8] 陈燕. 纳米铜微粒在润滑油中分散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06 .
[9] 郝茂德. 纳米MSe_2(M=Nb、Ta)的制备及纳米NbSe_2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 2008 .
[10] 杜润平. 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其摩擦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欧忠文. 基于原位合成方法的超分散稳定纳米组元的制备及其摩擦学特性[D]重庆大学, 2003 .
[2] 韩志宏. 磁流微循环自补偿润滑的孔—楔效应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
[3] 谢凤. 四种维度碳纳米微粒的润滑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7 条
[1] 许一,徐滨士,史佩京,张保森. 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J]中国表面工程, 2009,(02) .
[2] 官文超,申春迎. 富勒烯-衣康酸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润滑性能[J]材料保护, 2002,(02) .
[3] 徐滨士,马世宁,梁秀兵,乔玉林. 纳米粉体材料与表面工程[J]材料导报, 2001,(11) .
[4] 刘琳,程思. 富勒烯和碳纳米管在润滑体系中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 2009,(07) .
[5] 刘大军,龙军,孙洪伟,王平. 纳米材料在轴承润滑脂中的应用[J]轴承, 2005,(06) .
[6] 陈刚,沙琳. 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特性[J]广东化工, 2012,(04) .
[7] 沃恒洲,魏泽峰,刘淑丽,胡坤宏. 纳米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特性[J]合成润滑材料, 2010,(01) .
[8] 赵彦保,赵清岚,周静芳,张治军. 聚苯二胺的合成及其摩擦学行为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1) .
[9] 雷红,雒建斌,杨文言,官文超. C_(60)-丙烯酸月桂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摩擦学行为[J]化学物理学报, 2002,(06) .
[10] 雷洪,官文超. 水溶性C_(60)乙烯基吡咯烷酮nm微球摩擦学行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07)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王瑞祥,杜鹃,张秋丽,邹德宝,郝斌. 纳米科学技术在制冷系统工质替代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A]2004空调器、电冰箱(柜)及压缩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4 .
[2] 王瑞祥,杜鹃,张秋丽,邹德宝,郝斌. 纳米科学技术在制冷系统工质替代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