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8 条
[1] 王斌. 高原地区NASA与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和南亚高压活动及其旱涝影响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
[2] 沈洁. 民勤一次特强沙尘暴特征及地形对其影响的数值分析[D]兰州大学, 2011 .
[3] 朱士超. 深对流对水汽垂直输送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4] 李崇. 利用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研究沙尘气溶胶及其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5] 彭玉萍. 夏季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大气热源的分布和低频振荡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6] 李菲. 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亚洲地区降水和环流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7] 过霁冰. 青藏高原关键区积雪“强信号”特征对区域旱涝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8] 王寅钧. 青藏高原东南部WRF边界层模拟与观测对比探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9] 徐丽娜.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解释中国南方石笋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10] 朱晓炜. 民勤地区沙尘暴年际变化研究及其监测预警技术的对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6 条
[1] 李锦荣. 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2] 肖霞.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地湍流和湍流能量传输特征及能量平衡状况[D]兰州大学, 2011 .
[3] 钟珊珊.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4] 李巧媛.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5] 张瑞虎. 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6] 余莲.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7] 吴永萍. 气候变化对塔里木河流域大气水循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8] 李红军. 近50年塔里木河流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
[9] 黄建军. 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 2002 .
[10] 张国平.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49 条
[1] 孙在斌,谢世友,何冬晓,邓晓军. 山东省旱涝灾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4) .
[2] 马军,朱庆文. 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2) .
[3] 石光普,杨文科,景怀玺,李富洲,陈少勇,岳玉林. 白银市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3) .
[4] 吴军年,王红. 张掖大气降水的δ~(18)O特征及水汽来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3) .
[5] 周雪松,杨成芳,张少林. 地形对冷流暴雪影响的可能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1) .
[6] 王鸽,韩琳.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7) .
[7] 黄茂桓,施雅风. 三十年来我国冰川基本性质研究的进展[J]冰川冻土, 1988,(03) .
[8] 吴锡浩. 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 1989,(02) .
[9] 蓝永超. 黄河上游春季径流的特征[J]冰川冻土, 1989,(04) .
[10] 康尔泗. 高亚洲冰冻圈能量平衡特征和物质平衡变化计算研究[J]冰川冻土, 1996,(S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6 条
[1] 马金福,鲁山鹰,汝洪博. 新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防雷类别划分标准的区别[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2] 汪集旸,孙占学. Brief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isotope hydrology in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 2001 .
[3] 陈贺海,汉景泰,丁仲礼,孙会国,郭正府. 藏南乌郁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时代及其区域构造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 2008 .
[4] 姜文英,吴海斌,储国强,袁宝印,郭正堂. 内蒙古巴彦查干湖白云石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1 .
[5] 张远明,王雪丽. 攀枝花西区龙洞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0 .
[6] 魏明建,董军社,张静. 黄土高原现代植被花粉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 2004 .
[7] 王澄海,尚大成.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风的可能联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 2005 .
[8] 熊秋芬,胡江林,张耀存. 梅雨锋降水带中不同地域暴雨的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 2005 .
[9] 王英,王玮,侯艳丽. 甘肃河西地区沙尘暴与500hpa环流的相关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 2007 .
[10] 孙瑾,李维京,韩荣青,孙丞虎. 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前季风环流圈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