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4 条
[1] 蒋其忠. 茶籽壳原花青素的分离纯化、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2] 周胜男. 马铃薯中酚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检测方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3] 于佳佳. 杏花总黄酮提取、分离、纯化和抗氧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4] 董继红. 藿苏清热颗粒药效学研究及对幼年大鼠长期毒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
[5] 胡倩. 灯盏花化学成分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 2010 .
[6] 高春花. 南五味子挥发性成分及多糖提取工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7] 代少山. 乌拉尔甘草种质资源与药材质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8] 李玉会. 光果甘草中光甘草定和甘草酸的同时提取工艺研究[D]江南大学, 2011 .
[9] 陈佳希. 铁棍山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其活性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
[10] 万春阳. 盐分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积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 条
[1] 刘育辰. 甘草质量评价多指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不同来源甘草药材鉴别上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2] 杨培民. 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有效部位黄酮和多糖的纯化及其脂质体复合物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3] 张猛. 轮藻植物驱蚊灭蚊活性研究及产品研究[D]山西大学, 2011 .
[4] 莫芳芳. 基于古代医案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
[5] 于福来. 甘草优良种质遴选指标与传粉特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
[6] 谷会岩. 中国甘草资源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1 .
[7] 宋淑霞. 益气补肾方药对自然衰老和肾虚致衰老小鼠免疫衰老的防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02 .
[8] 付玉杰. 甘草黄酮和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2 .
[9] 郑春英. 泌炎康胶囊治疗热淋(急性泌尿系感染)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3 .
[10] 张建华. 曲霉型豆豉发酵机理及其功能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64 条
[1] 郭荷民,马小燕. 白苏毒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3) .
[2] 高素莲,王雪梅. 甘草中皂甙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测定[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3] 王雪梅,高素莲. 甘草中甘草酸粗品最佳提取条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1) .
[4] 吴雪平,李明. 天葵块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10) .
[5] 徐固华,王欣,李炳诗. 山楂红色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8) .
[6] 陶满庆,李炳诗,李峰. 山楂红色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8) .
[7] 安金翠,葛淑俊,孟庆荣,王静华,孟义江. 甘草属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2) .
[8] 史高峰,韩学哲,陈学福,吕玲玉,吕秋楠. 微波辅助提取甘草渣中的总黄酮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2) .
[9] 牟新利,付川,吴汉夔,文畅,徐超,欧容,范深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杉种子中芦丁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4) .
[10] 赵薇,邹峥嵘. 金银花种质资源和提取物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庄洁. 有关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的病例报道情况[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 2007 .
[2] 李升和,金光明,王珏,顾有方,彭克美,刘坤. 决明子水煎剂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3] 李升和,王珏,许万祥,金光明,周金星,田雪萍. 决明子水煎剂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肾上腺组织结构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0 .
[4] 李学禹. 中国甘草属(Glycyrrhiza L.)植物种质资源[A]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4 .
[5] 陆嘉惠,李学禹,阎平,周玲玲,吴玲. 甘草属植物的RAPD分析及系统学意义[A]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4 .
[6] 吴士筠,魏艳芬,殷明. 凹叶景天中甘草苷含量的测定[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8 .
[7] 段天璇,马长华,王文全,阎永红,李梢. 甘草液相色谱指纹峰的光谱和质谱鉴定[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8 .
[8] 赵立春,薛燕. 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之霰弹靶点理论[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9] 李硕,李成义,杨扶德,王明伟,侯嘉. 甘肃不同产地野生乌拉尔甘草的质量比较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0 .
[10] 原思通. 炮制对药物影响问题的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