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4 条
[1] 王玉.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种源试验和无性系苗期选择[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2] 何洪兵. 柽柳引种和新品种选育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3] 王莹莹. 户用型上吸式生物质气化炉的试验研究[D]石河子大学, 2011 .
[4] 吕大勇. 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5] 潘华平.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控区域划分及其预测预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
[6] 黄德龙. 柳桉引种试验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6 .
[7] 李林峰. 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林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0 .
[8] 李贤军. 不同立地条件对人工林火炬松纸浆材材性影响规律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1 .
[9] 王继刚. 水曲柳最佳种源选择与种源区划[D]东北林业大学, 2001 .
[10] 毕永华. 兴安落叶松林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 条
[1] 谭骏珊. 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2] 黄勇. 小果油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交渐渗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
[3] 王国宏. 河西山地、绿洲、荒漠植物群落种群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0 .
[4] 杨凯. 红皮云杉工业用材林培育技术体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1 .
[5] 张德辉. 喜树资源生态学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1 .
[6] 王保忠. 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和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2 .
[7] 张飞萍. 毛竹林节肢动物多样性及主要叶部害虫发生机理[D]福建农林大学, 2003 .
[8] 吴巩胜. 森林资源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3 .
[9] 李海奎. FORSTAT(统计之林)核心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林业大学, 2003 .
[10] 高双林. 木工宽带砂光机人机界面优化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83 条
[1] 由士江,李华娟,戚继忠,朱慧. 园林树木抑菌有效范围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5) .
[2] 杨瑞生,武琳,秦利,张涛,徐艳玲. 中华大刀螳生长回归模型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6) .
[3] 柳永青.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本落叶松林木良种早期测定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6) .
[4] 罗洪,杨立生,郭文成,彭俊,顾育铭. 打孔注药防治杨树天牛的试验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 2007,(14) .
[5] 郭尧邦. 毛竹与不同散生木树种效应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07) .
[6] 史世杰,尚瑛,杨鹏鸣. 不同肥料及施肥水平对矮牵牛呼吸氧化过程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2,(12) .
[7] 虞沐奎,邱辉,杨灵仙,徐六一,陈应龙. 火炬松造林密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9,(04) .
[8] 董晨玲,王春生,陈桂菊,郑经池,林方良,董建文. 毛竹林边际扩展促控措施对新鞭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02) .
[9] 刘桂华,李宏开. 安徽省长江以北刺槐产区区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6,(04) .
[10] 杨柳. 朝阳市大枣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的初步分析[J]北方果树, 2000,(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温佐吾. 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影响的定量分析与预测[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 2005 .
[2] 廖青,陈其兵. 雨雪冰冻灾害后纸浆慈竹林发笋期需肥规律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 2009 .
[3] 刘超,夏文胜,李传仁,黄在波. 武汉市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动态和综合防治研究[A]华中昆虫研究(第五卷)[C], 2008 .
[4] 孙新杰,范培林. 3%高渗苯氧威防治桃桑白蚧药效试验[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