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 条
[1] | 卢漫. 泡桐幼龄林养分定量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2] | 莫文娟. 泡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3] | 王冉. 沉香植物苗期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4] | 熊日荣. 不同杉木无性系在若干逆境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
[5] | 胡小华. 植原体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亚基因SecE和SecA的克隆、表达[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
[6] | 常德龙. 真菌致泡桐木材变色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0
.
|
[7] | 代全林. 茶秆竹生物学特性与丰产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2
.
|
[8] | 毕会涛. 接干和施肥对不同初植苗高泡桐生长影响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2
.
|
[9] | 袁金玲. 泡桐杂种形态变异研究及选择[D]河南农业大学, 2002
.
|
[10] | 郑建伟. 泡桐丛枝病发生特异相关蛋白质电泳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 200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谭骏珊. 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2] | 马立祥. 东北地区松属双维管束树种地理种群分异及其生态适应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
[3] | 陈由强. 花生等三种植物的RAPD分析与花生再生和转化体系优化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2
.
|
[4] | 郭起荣. 厚壁毛竹的种质性状及其繁育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
|
[5] | 翟晓巧. 泡桐体外植株再生及反义LFY基因遗传转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4
.
|
[6] | 茹广欣. 泡桐遗传变异与改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4
.
|
[7] | 侯袁锴. 兰考泡桐顶芽越冬特性及顶芽接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
[8] | 常德龙. 人工林木材变色与防治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5
.
|
[9] | 王军辉. 桤木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0
.
|
[10] | 王保平. 泡桐修枝促接干技术及其效应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6 条
[1] | 李峰卿,曾满生,姚甲宝,周志兰,罗艳兰. 泡桐脱毒组培苗生产与容器育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2)
.
|
[2] | 孙向阳,胡昊,王保平,乔杰. 泡桐叶片4种微量元素的季节动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03)
.
|
[3] | 杨跃军,孙向阳,王保平,韩保军. 泡桐叶片的水分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06)
.
|
[4] | 王保平,李吉跃,文瑞钧,乔杰,周海江,李宗然. 修枝接干对泡桐年生长节律影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04)
.
|
[5] | 刘震,耿晓东,秦素玲,蒋建平. 泡桐下侧芽萌发成枝与上侧芽萌发接干间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05)
.
|
[6] | 王保平,李吉跃,乔杰,文瑞钧,周海江,孙志强,李宗然. 修枝促接干对泡桐叶片生长影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05)
.
|
[7] | 常德龙,宋湛谦,黄文豪,胡伟华,李福海,张全来. 真菌对泡桐木材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03)
.
|
[8] | 王艳梅,牛晓峰,刘震,张娜,范新. 泡桐生长停止和顶芽死亡过程中的光合特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06)
.
|
[9] | 王保平,李宗然,乔杰,周海江. 泡桐枝叶相关关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03)
.
|
[10] | 侯元凯,翟明普,娄季松,徐运丽,陈永红. 兰考泡桐不定芽自然接干规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03)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 张存义. 圆冠泡桐生长节律与生育周期研究[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 2006
.
|
[2] | 赵仁富. 浅谈南方丘陵泡桐栽培施肥效应[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