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 条
[1] | 李贵扬.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 2011
.
|
[2] | 罗高鹏. 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3] | 董文蕙.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
.
|
[4] | 吴淼.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
|
[5] | 高维俭. 刑事三元结构论[D]北京大学, 2004
.
|
[6] | 贺振华. 刑事庭审中的人证调查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7
.
|
[7] | 靳高风. 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
|
[8] | 谢协昌. 犯罪被害人保护体系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
|
[9] | 刘蕾. 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
|
[10] | 卢希起.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8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3 条
[1] | 蒋鹏飞,刘少军. 美国刑事被害人权利载入联邦宪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8,(01)
.
|
[2] | 唐丽丽.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论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
|
[3] | 雍自元,唐胜. 性犯罪被害人司法救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
|
[4] | 肖乾利,国建,代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面临困境和对策的思考——基于宜宾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实证调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
[5] | 史政英. 浅论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J]沧桑, 2008,(06)
.
|
[6] | 杨柳青,杨志会. 从被害方视角批判沉默权鼓吹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
.
|
[7] | 杨柳青. 被害方监督立案之刑诉法缺陷[J]重庆与世界, 2011,(15)
.
|
[8] | 何雪. 关于被害人陈述制度的完善[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7,(03)
.
|
[9] | 胡斐斐. 小议被害人学[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
[10] | 盛鹏,李旭. 论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被害人对抗性诉讼权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 张熠. 从冲击中走向融合——我国刑事审判权运行与恢复性司法互动之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11
.
|
[2] | 潘弘,陆晶晶. 国外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 2010
.
|
[3] | 许兵. 论法律援助在刑事被害人救助中的作用[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8
.
|
[4] | 皮勇,刘为国. 论青少年与网络犯罪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 2005
.
|
[5] | 王立锋. 论社区矫正中的犯罪人与被害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 2006
.
|
[6] | 方明,李戬.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理论分析及制度构建——以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检察环节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
[7] | 郭琼. 关于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几点设想[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
[8] | 武玉红. 对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
[9] | 王仲兴,田坤. 刑事被害人救助主体体系的构建与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
[10] | 桑先军. 试论社区被害人援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