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5 条
[1] 汪晶. 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创制抗青枯病的新种质[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
[2] 田伶俐.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胞质遗传组成及其与青枯病抗性的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3] 王爱喜. 仙客来种质核型及其分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4] 李瑜. 红芪种子质量标准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5] 赵小波. 条斑紫菜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光合效率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6] 谢雁南.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群体遗传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7] 褚会娟. 秦巴山区丹参居群分子遗传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8] 李彦坤. mRNA差异显示筛选悬铃叶苎麻无融合生殖相关基因的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9] 周忠丽. 我国保存亚洲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10] 林瑞虾. 草菇~(60)Co诱变育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7 条
[1] 王俊峰. 川西獐牙菜体细胞杂交及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香叶醇-10羟化酶的克隆和功能验证[D]山东大学, 2010 .
[2] 甘仪梅. 棉属四倍体及其供体基因组单染色体鉴别和rDNA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3] 陈健美. 甘蓝型油菜2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4] 熊兴耀. 苎麻体细胞杂交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0 .
[5] 司家钢. 利用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转移胡萝卜瓣化型细胞质不育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 .
[6] 杨利平. 细叶百合的生殖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2 .
[7] 李柱刚. 芸薹属(Brassica)脂肪酸合成基因的分子标记及系统发育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 2002 .
[8] 刘进平. 胡椒离体培养和抗瘟病无性系选育[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3 .
[9] 李英慧. 苹果铁高效基因型生物技术的研究——铁高效性状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初步定位及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10] 王昌留. 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核型及带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8 条
[1] 林超,孙萍,李兴福,吴雄,程斐,高建伟.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生产萝卜一代杂交种[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4) .
[2] 朱河水,刘记强,杨国宇,仝千秋,张代.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5) .
[3] 李润枝,张娟. SSR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0) .
[4] 徐永清,李凤兰,胡宝忠. 月见草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9) .
[5] 周可金,童存泉,邢君,许承保,宋国良. 华杂五号及其不育系生理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01) .
[6] 鲍智娟,陈智博. 基因的分子概念及其多样性[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1) .
[7] 于春霞,梁毅,李景富. 胡萝卜雄性不育性的研究及利用[J]北方园艺, 2006,(04) .
[8] 张瑜,赵云云. 应用于作物体细胞杂种鉴定的遗传标记方法[J]北方园艺, 2007,(12) .
[9] 云锦凤,李瑞芬,米福贵. 冰草的远缘杂交及杂种分析[J]草地学报, 1997,(04) .
[10] 李波,李红,王秀丽,于非. 苜蓿抗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 2003,(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李锡香. 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2 .
[2] 侯喜林. 不结球白菜育种研究新进展[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2 .
[3] 王勇,陈源闽,梁艳荣,张艳萍,杜刚强,廉勇. 胡萝卜育种研究进展[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2 .
[4] 史公军,侯喜林,王彦华. 不结球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atp6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A]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
[5] 李朋波,李召虎,华金平. 植物多倍化对基因组的冲击及对植物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 2006 .
[6] 张进仁. 我国柑桔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A]重庆市遗传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纪念孟德尔规律再发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0 .
[7] 刘宗华. 从变异的来源谈遗传学课程体系[A]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C], 2010 .
[8] 刘曙东,王竹林. 关于易位杂合体染色体分离与半不育的商讨[A]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C], 2010 .
[9] 司怀军,戴朝曦. 马铃薯体细胞融合和杂交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 1999 .
[10] 袁华玲,金黎平,谢开云,屈冬玉. 体细胞杂交技术在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A]2005年全国马铃薯产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