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 条
[1] | 孙潇. 冠心丹参方对氧化应激性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
.
|
[2] | 陈源. 金柑等柑橘类果实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及分离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
[3] | 刘迪. 杜仲叶抗疲劳功效分子机制与抗氧化作用关联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1
.
|
[4] | 王大玮. 杜仲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5] | 史国安. 牡丹开花与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6] | 苏晓雨. 红松种壳组成及多酚提取分离与抗氧化抗肿瘤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
|
[7] | 何本鸿. 白马合剂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腹主动脉蛋白组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
|
[8] | 许乃霞. 家蚕荧光茧色判性机理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
|
[9] | 杨开. 蜂花粉成分分析、功能物质提取和体外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
[10] | 杜红岩. 杜仲含胶特性及其变异规律与无性系选择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4 条
[1] | 余济海,邹盛勤.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杜仲叶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0)
.
|
[2] | 梁晓华,徐成东,王陆琴. 云南13种蕨类植物中总黄酮的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9)
.
|
[3] | 曹俊辉,谢丽玲,杨素霞,胡建国. 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3)
.
|
[4] | 宋琳琳,冉军舰. 金银花中总黄酮提取条件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2)
.
|
[5] | 龚丽霞,丁卓平. 葎草及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
.
|
[6] | 苏锐,张红. 马齿苋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8)
.
|
[7] | 胡庭坤,何俊瑜. 杜仲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3)
.
|
[8] | 严海英,李永芳,钱蔚. 藏药川西小黄菊抗缺氧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0)
.
|
[9] | 吴洪,高平章. 18种中药材对亚硝酸盐清除活性与黄酮含量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4)
.
|
[10] | 赵建芬,张素斌,严子军,王晓珊. HPLC法测定落葵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2)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 俞思明,朱思明,于淑娟,林景聪,许敏. 配位对二氢杨梅素晶体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 2010
.
|
[2] | 张鸿,胡兴明. 桑树研究进展——多样性及发展[A]中南五省区蚕桑育种协作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
[3] | 孙毅,杨必成,杨义芳,陈琼珊. 油菜蜂花粉水溶性提取物的营养成分分析[A]“蜂之巢”2010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武汉)蜂业博览会论文集[C], 2010
.
|
[4] | 马燕,刘育俭,宋恺,杨宝利,白淑媛. 古柏树叶片槲皮苷含量季节变化与生长势关系[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 2010
.
|
[5] | 隋丽华,郭珉,李传勋,杨彤,韩国柱,李楠. 茶多酚乳剂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 2008
.
|
[6] | 史国安,郭香凤,包满珠. 不同类型牡丹花的营养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6
.
|
[7] | 杨晨,杨建雄,邱娟,黄辰. 连翘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 2006
.
|
[8] | 刘娜,康倩,李辉,张庆,章烨雯,赵博琛,王文平,陈岩岩,吴清. DPPH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各有效成分单体及不同比例配伍清除自由基能力[A]“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 20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