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4 条
[1] 姚凤娟.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2] 党红凯. 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群体对光合器官生态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 2010 .
[3] 石玉华.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4] 陈晓光. 小麦茎秆特征与倒伏的关系及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5] 杜君. 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6] 关二旗. 区域小麦籽粒质量及加工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7] 胡树平. 向日葵产量形成及农艺调控机理[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8] 张玉芹. 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特性及钾素养分调控效应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9] 肖永贵. 山东小麦产量性状遗传进度与骨干亲本周8425B的分子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10] 方燕. 密度和根修剪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7 条
[1] 赵振东,宋建民,刘建军,刘爱峰,李豪圣,崔建民,吴祥云. 关于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4) .
[2] 耿爱民,韩文亮,李志刚,武利峰,马振萍. 超级小麦育种产量突破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1) .
[3] 孙茂真,刘延涛,刘仲兰,王锡久,田霄凌,郭春荣. 不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3) .
[4] 田纪春,王延训,唐绍磊.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不同光合器官与籽粒产量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4) .
[5] 石涛,王洪刚,何方,邓世民,高居荣. 小麦矮秆新基因的SSR标记[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8) .
[6] 张德忠,张文利,杨焕来. 冬前喷施不同化控剂对冬小麦控旺促壮的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9) .
[7] 张德忠,杨焕来,张冬梅. 硅钾肥在减轻冬小麦晚霜冻害及创建高产稳产田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 2011,(02) .
[8] 王超,田纪春,钱兆国,丛新军,孙宪印,王瑞霞.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不同光合器官与籽粒产量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2011,(03) .
[9] 宋华东,刘佳,戴海英,程敦公. 小麦淀粉的生物合成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11,(11) .
[10] 张洁,葛红根,游延军,罗家传. 豫东沙壤土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11,(1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刘奇勇,杨晴,李雁鸣.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特点[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7 .
[2] 宋建荣,张耀辉. 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陇南冬小麦育种策略[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3] 王成社,郑壮丽,杨进荣,刘俊,邹淑芳,黄小刚. 黑粒糯小麦材料的选育及其性状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4] 安靖,索全义,孙智,岳素清,张连云. 春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A]2007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C], 2007 .
[5] 宋健民. 山东优质小麦产业发展回顾与对策[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 2009 .
[6] 李晴,李春强,卢建立,甄文超. 河北省两熟产区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及减灾技术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 2009 .
[7] 戚尚恩,王东,李德,孙有丰. 灌浆期气象条件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 2010 .
[8] 徐建文,居辉,梅旭荣,刘勤,杨建莹. 近30年黄淮海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模拟[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 2015 .
[9] 郭勇庆,邹杨,徐晓锋,杨占山,曹志军,李胜利. 不同比例小麦替代玉米对奶牛氮排放和微生物氮合成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C],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