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4 条
[1] | 卢琪. 杜仲绿原酸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微胶囊化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2] | 赵静. 四倍体与二倍体杜仲生长、抗寒及主要药物成分的比较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
[3] | 彭胜. 杜仲叶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及桃叶珊瑚甙的制备[D]吉首大学, 2011
.
|
[4] | 刘慧. 杜仲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
[5] | 丁雪娇. 洒金桃叶珊瑚的化学成分及与其近缘种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
|
[6] | 刘昌勇. 杜仲主要活性成分形成积累及其营养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
|
[7] | 刘少阳. 杜仲镇静催眠物质基础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 2009
.
|
[8] | 姚丽娜. 杜仲的化学成分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
[9] | 张玲. 杜仲叶中绿原酸、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上海海洋大学, 2010
.
|
[10] | 苑子夜. 杜仲叶抗氧化性及主成分合成积累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张强. 植物抗氧化活性成分检测新方法及杜仲抗氧化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2] | 熊志立. 青娥方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成分的相关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 2003
.
|
[3] | 杜红岩. 杜仲含胶特性及其变异规律与无性系选择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
|
[4] | 彭密军. 杜仲中高纯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新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 2004
.
|
[5] | 张寿文. 江西道地药材车前规范化栽培技术(GAP)及其优质高产的生理特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
|
[6] | 李辉. 超声、微波助萃取及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草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 2005
.
|
[7] | 彭金年. 杜仲叶中杜仲胶含量与分子量分布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 2007
.
|
[8] | 冯锁民. 杜仲化学成分研究及两种新药制剂学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
|
[9] | 叶萌. 黄柏剥皮再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D]四川农业大学, 2007
.
|
[10] | 陈晓青. 液相色谱方法用于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 2006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 条
[1] | 田士林,李莉. 豫南地区野生车前中桃叶珊瑚苷含量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9)
.
|
[2] | 程海国. 杜仲叶内总黄酮含量生长积累动态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4)
.
|
[3] | 张万锋. 不同月份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9)
.
|
[4] | 赵红艳,王太霞,赵红棉,蔺芳,李景原. 杜仲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及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
|
[5] | 魏薇,王建刚. HPLC测定不同树龄杜仲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8)
.
|
[6] | 张万锋. 杜仲叶中绿原酸的生物合成机理探究[J]安康学院学报, 2008,(05)
.
|
[7] | 孙宁,刘玉芹,赵新海,陈小强,张磊. 杜仲成熟胚离体培养研究[J]北方园艺, 2009,(07)
.
|
[8] | 张强,苏印泉,苑子夜,朱铭强. 杀青工艺对杜仲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11,(23)
.
|
[9] | 刘六军,单超,陈素文,黎昌琼. 杜仲全叶深度综合利用技术路线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05)
.
|
[10] | 杜晓,何春雷. 杜仲绿茶加工工艺探讨[J]中国茶叶加工, 1996,(02)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