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曾冠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6 条
[1] 王龙飞.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0 .
[2] 张福庆. 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3] 张文娟. 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
[4] 周剑虹. 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
[5] 田应仟. 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6] 贺夏蓉. 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
[7] 张玲. 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
[8] 郑鹏. 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9] 高仙玉. 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
[10] 刘艺兰. 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45 条
[1] 李会云. 再论旅游产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
[2] 吕屏,彭家威.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转换——以旧州绣球的产业化发展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
[3] 丁疆辉,吴建民. 河北旅游竞争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3) .
[4] 欧玉婷,桑广书. 高速公路建设对金华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 .
[5] 刘沙. 成都近郊“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4) .
[6] 邓亚东,陈伟海,张远海,韩道山. 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9) .
[7] 胡静,伍铁牛. 基于哲学原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3) .
[8] 代俐. 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以黑水卡斯达温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1) .
[9] 于伟咏,朱丽. 城市近郊旅游的旅游市场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4) .
[10] 吴媛媛,胡其伟,蒋丽芹. 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6)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3 条
[1] 万建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问题[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 2009 .
[2] 林红. 现代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7 .
[3] 王学臣,张碧海怡,叶淑贤. 统筹城乡一体化 发展蓟县休闲农业[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 2011 .
[4] 陈咏梅,连小平. 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旅游地评价研究——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1 .
[5] 林崔宏.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纳西族“东巴”的生境[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 2010 .
[6] 李正周. 穿在身上的一本“书”——云南文山苗族自治州苗族服饰的文化功能[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 2011 .
[7] 戈华清.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0 .
[8]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 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 2006 .
[9] 费勤男.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南京云锦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 2008 .
[10] 卢韶婧,张捷,张宏磊,祁秋寅,赵小波. 旅行社提供出游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