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 李波. 抢劫罪的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 2015
.
|
[2] | 王悦.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疑难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5
.
|
[3] | 陈玲. 森林资源犯罪之刑罚研究[D]华侨大学, 2015
.
|
[4] | 程杰夫. 论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意蕴[D]华南理工大学, 201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6 条
[1] | 邓继好. 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
[2] | 赵宁. 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
[3] | 陈玲. 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
[4] | 张少林. 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
[5] | 周旋. “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
[6] | 李晓欧. 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7] | 白云飞. 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8] | 王青. 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9] | 姜文秀. 美国“囚犯战争”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10] | 郭磊. 量刑情节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93 条
[1] | 翟中东. 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1,(00)
.
|
[2] | 许发民. 论刑罚的社会功能——刑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2,(01)
.
|
[3] | 韩轶. 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 2006,(04)
.
|
[4] | 周铭川. 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
[5] | 金鑫. 人格权与公共安全的冲突——厦航黑名单案件引发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1)
.
|
[6] | 李颖红. 保安处分与劳动教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
|
[7] | 付晓雅. 《刑法修正案(七)》的得与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
|
[8] | 雍自元. 犯罪被害人过错立法与司法规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
|
[9] | 李佑标. 在灭火救援中确立安全撤离权的法学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
[10] | 戴承欢,黄书建,马朗. 论随意殴打中未致人死亡共犯的刑事责任[J]安康学院学报, 2011,(06)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 条
[1] | 吕礼华. 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6
.
|
[2] | 郭云忠. 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6
.
|
[3] | 刘松.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犯罪对象研究[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1
.
|
[4] | 胡志坚. 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 2008
.
|
[5] | 刘宪权,吴允锋. 和谐社会语境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贯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 2007
.
|
[6] | 谢天放,孙潮,顾长浩,王松林,阎锐,宋华琳,邱宝华. 行政处罚罚款设定研究[A]2003年政府法制研究[C], 2003
.
|
[7] | 姚兵. 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 2008
.
|
[8] | 张文,杜宇. 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 2003
.
|
[9] | 康均心,李娜.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研究——兼论社区矫正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 2005
.
|
[10] | 冯卫国,王振海. 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罚制度的完善——以相称原则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