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1 条
[1] 田娜. 农杆菌介导的猕猴桃遗传转化及AtNHX1转化植株抗盐性分析;拟南芥At4G12490基因对逆境的抗性功能研究[D]西北大学, 2010 .
[2] 钟原. 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的诱导与培养[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3] 赵鑫. 优质蓝莓转LEA基因及耐寒性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4] 张玉. 农杆菌介导菊苣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富硫氨基酸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 2010 .
[5] 乔孟. 拟南芥miRNAs及转录因子MYB96对离体苗再生的调控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6] 李春斌. 银杏组织、细胞悬浮培养及银杏黄酮和萜内酯的提取、纯化和检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2 .
[7] 王子成. 柑橘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3 .
[8] 郭长禄. 银杏再生体系建立和LEAFY基因表达、转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9] 金晓玲. 榉树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繁技术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
[10] 邓小梅. 乐东拟单性木兰、华木莲、红叶石楠‘红罗宾’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38 条
[1] 孙阳,魏海蓉,程淑云,刘庆忠,李宪利,刘崇琪. 蓝莓组培苗玻璃化及恢复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3) .
[2] 孙庆春,郑成淑,丰震. 菊花玻璃化苗与正常苗的生理特性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 2009,(05) .
[3] 郑巧娜,陈学森,焦其庆,崔美,陈晓流. 中国樱桃泰小红樱的组培快繁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11,(06) .
[4] 苗婷婷,蔡新玲,肖正东,薛正帅,季琳琳,陈雪莲. 省沽油茎段初代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 2011,(04) .
[5] 赵华,刘汉卿. 橙红叶石楠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6,(13) .
[6] 徐华忠. 不同基质对红叶石楠插穗生根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7) .
[7] 韩远彬. 红叶石楠的繁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1) .
[8] 沈春修. 微型月季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7) .
[9] 苏金梅,张先平,范伟伟. 太原市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23) .
[10] 陈之群,刘志敏. 绒毛白蜡茎段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何丽娜,马琳,姜岩,陈静,潘会堂. 银叶树品种‘Kervin red'组培玻璃化现象的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 2011 .
[2] 于方玲. 浅谈北京地区园林绿化中主要乔木的应用与养护[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 2011 .
[3] 薛建平,朱艳芳,张爱民. 药用植物细胞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8 .
[4] 李际红. 基质添加稀土及多胺对欧石楠瓶苗生根的影响[A]2011新型肥料研发与新工艺、新设备研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
[5] 卫发兴,王坤宇. 庭院绿化对构建新农村和谐宜居环境的文化生态学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8 .
[6] 范燕萍. 我国观叶植物生产新技术[A]中国花卉科技进展——第二届全国花卉科技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 2001 .
[7] 廖飞雄,李玲,姚翠娴,郭仲孝. 无蔗糖培养和不同封口膜对非洲菊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研究[A]花卉研究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选集(1984-2004)[C], 2004 .
[8] 陈俊愉,陈瑞丹. 对园林植物引种驯化的再认识[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 2007 .
[9] 黄清俊,潘其云,辛亚芬,肖祥春. 观果玫瑰新品种SHAF_1的离体培养与栽培技术[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 2007 .
[10] 金晓玲,王晓红,沈守云,蒋立. 长沙市园林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