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刘丹.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5 .
[2] 张波. 苏南丘陵地废弃宕口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5 .
[3] 赵振强. 喀斯特地区叶蝉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对石漠化治理生态功能恢复的响应[D]贵州师范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54 条
[1] 高晓阳. 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2] 刘伟峰. 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3] 石欣. 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4] 杨凡. 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5] 李文金. 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6] 钱一武. 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7] 文东新. 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8] 马永俊. 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9] 郑元. 刺槐光合生理特征与固碳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
[10] 张锋. 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77 条
[1] 刘绍仁,欧阳欢. 东安铁矿采选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及对策探讨[J]四川有色金属, 2005,(04) .
[2] 汪瑞.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3] 辛凤云,胡晓洁,张海燕,于广清. 论科学发展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4) .
[4] 范兰军,潘元庆,吴宗贞. 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若干问题的思考——以濮阳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1) .
[5] 李盈盈,邢晓伟. 人工湿地植物配置的技术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5) .
[6] 郭艳,潘元庆.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以偃师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2008,(03) .
[7] 高希瑞,张永福,董煜,马丽娟. 新疆阿克苏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3) .
[8] 李丽娜. 宜春市风景区土地利用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4) .
[9] 王雯雯,陈龙乾,张金萍,王秉义,田红保. 金乡县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及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 2008,(20) .
[10] 董林林,韦良焕. 商洛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化发展动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4 条
[1] 孙庆业. 隐花植物结皮在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中的意义[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4 .
[2] 谭绿贵,张鑫,王本伟. 六安市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规划[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4 .
[3] 许克福. 安徽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和开发利用研究[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 2005 .
[4] 邱波,彭尽晖,余文婷.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综述[A]园艺学文集5[C], 2010 .
[5] 刘强. 干旱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初探[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 2011 .
[6] 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王文科,杨泽元,申涛. 榆神府区煤水地质特征与科学开采[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 2011 .
[7] 梁海超,张定宇,李妍均,成六三. 重庆松藻矿区煤炭开采的土地利用响应特征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8] 弓刻,吕升力. 花岗岩边坡植被恢复理论与工程实践[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9] 贾俊姝,刘美鲜,李文忠,周心澄. 水文过程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10] 关江华,马才学. 土地整理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