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丁言. ‘凤丹’牡丹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9 条
[1] 成广雷. 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2] 马英姿. 药用植物蚬壳花椒化学成分分析及繁殖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3] 荣立苹. 东北地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10 .
[4] 魏巍. 乌头碱降解产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5] 李武斌. 九寨沟马脑壳金矿露天矿山生态恢复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6] 鞠志新. 东北地区牡丹生态适应性及抗寒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7] 宛涛. 冷蒿(Artemisia frigida)有性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8] 陈志宏. 三种牧草种子超干贮存生理生化特性及耐贮藏性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9] 朱宗河. 甘蓝型油菜耐旱种质筛选及耐旱相关性状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10] 王晓娟. 沙葱胚胎学及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18 条
[1] 赵檀方,段友臣,刘爱峰. 大麦品种(系)间耐盐性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1999,(06) .
[2]Seed Germination and Callus Induction in Leymus chinensis of Different Seed Colors[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11,(Z1) .
[3] 张志鹏,徐文娟,龙启炎. 水芹种子POD活性及同工酶变化与休眠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 2006,(10) .
[4] 张振铭,胡化广,陈文秀. 打破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种子休眠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7,(21) .
[5] 阮经宙,罗盛芳,黄杏勤,陆小妹. 叶面喷施“宇花灵”对西瓜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8,(05) .
[6] 赵雨云,李阳林. 不同温度对烟草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23) .
[7] 张立勇,阮燕晔,张春宇,张立军. 种子吸胀萌发期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7) .
[8] 贾文庆,王广印,刘宇. 牡丹种胚离体培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4) .
[9] 朱慧,马瑞君. 农林业入侵杂草五爪金龙种子的萌发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1) .
[10] 范小美. 模拟酸雨对一串红·万寿菊种子萌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6)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冯岳东,于晓英,张力,杨潇怡. 林木种子休眠原因与解除研究进展[A]园艺学文集5[C], 2010 .
[2] 李海平,李灵芝,郑少文,邢国明. 硼、锌对苦荞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5 .
[3] 李海平,李灵芝,黄中奎,邢国明. 锰、锌对苦荞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6 .
[4] 刘浩,江解增,王雁. 不同留种方式对湿栽水芹繁殖率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5] 周丽霞,贾桂霞. 紫花高乌头种子萌发特性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 2007 .
[6] 张蕾,袁涛. 藏东南地区大花黄牡丹营养元素分析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 2007 .
[7] 彭东辉,张启翔,董建文,许贤书,林世雄,黄晖. 细叶野牡丹种子萌发与贮藏特性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 2010 .
[8] 杨晓平,胡红菊,田瑞,陈启亮. 低温处理砂梨果实对其种子沙藏发芽率的影响[A]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9] 赵俊丽,张寒霜,付书平,李伟明. 棉花杂种优势的早期生理预测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 2006 .
[10] 樊亚妮,张启翔. 北京地区乌头属花卉资源及共开发利用[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