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6 条
[1] 薄存沛. 新疆野生油菜BAC文库的构建及单条染色体克隆筛选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董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3] 陈镇. 长、短光周期敏感雄性不育水稻幼穗育性相关蛋白差异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4] 王俊义.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华201S的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5] 朱乐. Analysis of Short Photo-Periodic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and PCR-Based Molecular Mapping of Rpms3(t) Gene in Rice[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6] 马栋. 利用SSR分子标记定位水稻短光敏雄性不育基因[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7] 刘海霞. 甘蓝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重要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8] 王茂婷. BNS小麦雄性不育性恢复基因遗传特性和QTL初步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9] 费晓艳.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配套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D]吉林大学, 2011 .
[10] 洪林. 甘蓝型油菜精氨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D]西南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3 条
[1] 朱彦涛. 甘蓝型油菜Polima CMS和陕2A CMS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及其胞质遗传物质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
[2] 裴承国. 水稻极晚熟抽穗期基因qHD8-1的精细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3] 许忠民. 甘蓝CMS451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及其不育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4] 陈健美. 甘蓝型油菜2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5] 周时荣. 水稻花粉半不育基因PSS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
[6] 袁有禄. 棉花优质纤维特性的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0 .
[7] 胡旺顺. IEF/SDS-PAGE技术及其在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相关蛋白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1 .
[8] 何光华. 水稻杂种优势及其相关特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1 .
[9] 陈小荣.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鉴定及培矮64S转Xa21基因后代分析[D]浙江大学, 2002 .
[10] 刘宏伟. 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5 条
[1] 赵凯,程斐,张恩盈,孙宗法,杨万花. 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3) .
[2] 贾曦,姚方印,李萌.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3) .
[3] 许建新,王道龙,张泽生,程融. 外源化学物质影响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93,(02) .
[4] 邱振国.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及利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
[5] 李婉莎,杨红玉. 花药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4) .
[6] 麦景强,罗越华,夏志辉,陈守才. 水稻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3) .
[7] 王艳锋,张月辰,姜雪梅,赵翠媛,郭丽果. 曙暮光对小豆始花期及叶片生理参数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6) .
[8] 李严,董玲,金益,于天江,郭然. 三个用CIMMYT种质构建的玉米半外来群体的改良和利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1) .
[9] 董玲,王庆祥,郭然,金益. 两个含CIMMYT和Reid种质的玉米半外来群体的杂种优势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1) .
[10] 梁慧珍,李卫东,许阳,常鸿杰,陈鑫伟. 大豆雄性不育遗传及基因工程创造途径[J]大豆科学, 2004,(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高伟,陈彦惠,库丽霞,常胜合,任永哲,王铁固,陈晓. 玉米类LFY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表达[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4 .
[2] 孙宗法,程斐,孙朝晖. 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96-A败育过程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6 .
[3] 文李,刘盖,李绍清,万翠香,陶钧,许凯扬,张再君,朱英国. 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杂交系花药蛋白质组学分析(英文)[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红莲型杂交水稻学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