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0 条
[1] 乔小燕. 基于生物形态学的赤潮藻显微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王云飞. 东海赤潮监测卫星遥感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
[3] 古中博. 赤潮灾害及其综合防治的生态、经济与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4] 云雯. 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技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5] 何西利. 模型蛋白与中药活性成分发光行为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 2011 .
[6] 王洪亮. 颗粒物对藻华生物的絮凝作用及其分形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
[7] 杨德周. 东海陆架黑潮入侵及生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 .
[8] 赖俊翔.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色素与富营养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 .
[9] 张宇. 微纳复合材料光生电荷性质及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10] 卢慧明. 大型海藻龙须菜化学成分及其对中肋骨条藻化感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13 条
[1] 安鑫龙,齐遵利,李雪梅,张秀文. 中国海岸带研究II——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7) .
[2] 安鑫龙,李志霞,齐遵利,张秀文. 海洋生态退化及其调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1) .
[3] 黄爱君,黄海燕,庄志雄,杨汝德,刘建军. 大田软海绵酸对HL-7702肝细胞毒性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0) .
[4] 安鑫龙,李雪梅. 河北省2个赤潮藻新记录种——微小原甲藻和反曲原甲藻[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7) .
[5] 刘峰,董贯仓,秦玉广,刘超,朱士文. 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1) .
[6] 万玲. 烟台四十里湾海水养殖水域环境污染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1) .
[7] 龙华,郑英,陈建武,张燕,余其兴. 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标记技术[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6,(01) .
[8] 张芳,王良,苏荣国,宋志杰,王修林,祝陈坚. 小波分析在活体浮游植物离散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提取及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 2007,(10) .
[9] 周园,何建波. 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检测儿茶素[J]传感器世界, 2007,(12) .
[10] 徐永健,王永胜,韦玮. 多因子交互作用对菊花江蓠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J]水产科学, 2006,(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潘光,由希华,谷树茂,宋毅倩,潘齐,丁君. 光照、温度和盐度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11 .
[2] 刘建军,黄海燕,黄爱君,黄新凤,杨细飞,袁建辉. 大田软海绵酸的荧光检测法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 2010 .
[3] 张洪亮,张爱君,窦月明,张汉德. 渤海海区赤潮发生特点的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 2005 .
[4] 王晓磊,郭建博,杨景亮. 分子生物学在环境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 2009 .
[5] 殷高方,张玉钧,王志刚,肖雪,金丹,赵南京,刘文清. 多波段LED光源藻类分类测量仪荧光测量电路设计[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 2008 .
[6] 王海军,袁若,柴雅琴,牛欢,曹娅玲. 基于双酶放大的过硫酸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
[7] 蔡玉婷. 集中处理电镀废水,减少对人体的危害[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8] 钟声,郁建桥,杨阳,郭蓉,徐亮. 新型藻类分析方法在太湖蓝藻监控预警中的应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 2013 .
[9] 杨华,江辉煌,万晔,程祥圣,陈沛沛. 海州湾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及理化环境因子特征及富营养化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海洋装备与海洋开发保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