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9 条
[1] | 时思毛. 补肾宁对肾阳虚排卵障碍模型大鼠神经递质及生殖机能调控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
[2] | 曲苗.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
[3] | 陶仕英. 二仙汤及活性成分植物雌激素样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4] | 陈妙霞. 针药结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5] | 潘家怡. 雷射针灸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6] | 金红姝. 独活及其醇提物延缓脑老化机制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 2001
.
|
[7] | 李培英. 补肾活血促进乳房发育及其机理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1
.
|
[8] | 沈晓明. 调神益肾针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 2002
.
|
[9] | 索玉平. “坤宁安”对PMS大鼠下丘脑ER及其mRNA与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2
.
|
[10] | 夏冰. 糖皮质激素抑制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增殖的分子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 200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25 条
[1] | 毛华芬. 无痛人流围手术期的安全监测及护理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01)
.
|
[2] | 张丽梅,廖伯年. 吴克明辨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02)
.
|
[3] | 王娟,吴太凤,陆耘.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现状[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7,(05)
.
|
[4] | 王化巨. B超下羊膜腔穿刺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术的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
|
[5] | 龚秀文. 某大学宫颈糜烂患病情况调查(附324例报 告)[J]安徽医学, 1995,(06)
.
|
[6] | 张玉莲,刘继萍,满胜玲. 无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78例三种治疗方法分析[J]安徽医学, 1997,(06)
.
|
[7] | 魏兆莲,程珍慧. 子宫畸形合并妊娠4l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1998,(05)
.
|
[8] | 黄安生,谢志红. 尿道前庭移植术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102例[J]安徽医学, 1999,(02)
.
|
[9] | 范兆轩,李影,陈爱玉,胡昌高. 人工破膜对诊断羊水过少的价值[J]安徽医学, 2001,(01)
.
|
[10] | 张传荣. 干扰素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13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 2006,(10)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 孙鑫,范玉姣,陈波,葛彦杰. 更年期综合征的病理成因以及现阶段的治疗方法[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 2010
.
|
[2] | 吕晔,马红. 延缓卵巢衰老的植物功能成分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
[3] | 李玉兰,刘晓莉,余永清. 武汉市1695例女职工妇科病现况调查[A]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
[4] | 吴艳辉. 超声检查对非典型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 2009
.
|
[5] | 黎小斌,李丽芸,符芳,胡向丹.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研究[A]首届赣鄂湘中西医结合(生殖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
[6] | 王文君,俞瑾,王静,周光兴. 中药复方“更年春”对实验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A]全国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 2002
.
|
[7] | 贾桂玥,于素香. 妇科几项美容整形手术失误的剖析[A]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
[8] | 陶仕英,牛建昭,赵丕文,王继峰,杨美娟. 二仙汤及其组分中药对幼年大鼠子宫作用的实验研究[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0
.
|
[9] | 夏亦冬. 卵巢切除后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A]全国中医妇科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06
.
|
[10] | 刘慧丽,柳静. 中医小儿妇科临床带教体会[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大会论文及摘要集[C], 2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