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秦娜. 装甲车辆在红外隐身措施下的仿真评估[D]南京理工大学, 2015 .
[2] 王雅梦. 控制力矩陀螺轴承组件温度场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6 条
[1] 梁钦锋. 扩散火焰形态及气化炉内熔渣沉积与传热规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 2010 .
[2] 汪洋.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3] 傅松. 缸盖冷却水套内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
[4] 柴本银. 振荡流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及其在干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
[5] 王锡. 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
[6] 王宁玲. 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诊断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
[7] 郭雷.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8] 李金旺. 环路热管多孔结构的毛细抽吸性能及其制备与优化[D]山东大学, 2011 .
[9] 林伟宁. 气流床水冷壁气化炉熔渣沉积试验研究及水冷壁数值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 2011 .
[10] 罗益民. 离子注入硅退火及退火过程热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04 条
[1] 崔晓龙,万妮丽. 大型锻件热处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鞍钢技术, 2004,(06) .
[2] 王兰,陈佩寒,李敏霞. 日光温室微气候模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4) .
[3] 葛朝晖,余永刚,曹连忠,梁西瑶,袁威. 用内膛表面温度评估缓蚀添加剂的作用效果[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9,(06) .
[4] 马璐,刘静. 高功率LED热管理方法研究最新进展[J]半导体光电, 2010,(01) .
[5] 毛华永,王大鹏,王大海,朱贺,逄学艳,郝胜兵. 提高车用液体燃油加热器热效率的试验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 2010,(04) .
[6] 姬建荣,苏健军,刘艳萍,严家佳,王国庆. 非理想炸药爆炸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火炸药学报, 2010,(04) .
[7] 毕小平,赵以贤,刘西侠,王普凯,许翔. 坦克装甲车辆冷却性能的集成化预测模型[J]兵工学报, 2006,(04) .
[8] 骆清国,冯建涛,刘国夫,桂勇. 柴油机冷却系统瞬态响应研究[J]兵工学报, 2011,(04) .
[9] 崔明贤,杨秀华. 铝合金电暖器传热性能的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 .
[10] 汪苏,陈佳,李建明. 复杂陶瓷件烧结过程温度场数值模拟及仿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4,(08)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9 条
[1] 张震,杨卫民,阎华,丁玉梅. 内置转子套管换热器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
[2] 姚春妮,郝斌,贾春霞. 太阳能热水系统贮热水箱温度分层实验结果及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9 .
[3] 姜帆,欧阳新萍,李海珍,张同荣. Turbo-B类池沸腾双侧强化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4] 林格玮,杨伟,陈焕倬. 满液式蒸发器用强化蒸发管的换热实验研究[A]第十届海峡两岸冷冻空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
[5] 刘佩佩,申焱华. 盘式制动器热-结构耦合分析[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6] 焦雯,黄海明. 导热系数对热传导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7] 陈薇,阎昌琪,谷海峰. 非能动余热排出回路启动特性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 2009 .
[8] 朱庆霞,周建,黄振华,应秀娟. 稳态平板法测导热系数的补充实验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 2010 .
[9] 李宜筠,赵晓东,刘继鹏. 某雷达固态发射机热分析及仿真[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1 .
[10] 朱旺法,薛松,易杰,景佰亨,郭雨龙. 终端盒体自然散热优化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