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范江浩. 论我国社区矫正的缺陷及其完善[D]中央民族大学, 2015 .
[2] 高磊. 假冒“专营、专卖”伪劣商品商标侵权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5 条
[1] 沈强. 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2] 李贵扬.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 2011 .
[3] 李晨. 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4] 王青. 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5] 孙日华. 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6] 周强. 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 2011 .
[7] 肖晚祥. 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1 .
[8] 罗光强. 精神分裂症临床干预过程中知情同意问题的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
[9] 陈莹莹. 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
[10] 李健. 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782 条
[1] 李华. 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
[2] 王胜伟,喻煌,胡昇. 我国鉴定人制度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
[3] 王亚明. 判前羁押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4] 王圣扬,孙世岗. 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1,(00) .
[5] 陈结淼. 论侦查行为的法治化与侦查权的制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1,(00) .
[6] 汪海燕,张小玲. 刑事诉讼效率与刑事证据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2,(02) .
[7] 李学宽,郭志远. 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4,(01) .
[8] 张娟.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4,(02) .
[9] 施鹏鹏. 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5,(02) .
[10] 王圣扬,董琼. 论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平衡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5,(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 条
[1] 张利兆. 从刑事和解视角对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审视[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6 .
[2] 杨平,罗浩海. 相对不起诉制度实证研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7 .
[3]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量刑监督制度研究课题组,沈新康. 和谐社会语境中量刑监督的实践与制度构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7 .
[4] 余辉胜. 从司法职权运行机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7 .
[5] 张云平,任海新. 完善自侦工作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8 .
[6] 杨柳青,邓立. 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下完善刑事公诉权监督制约问题研究[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9 .
[7] 李敬,韩菲. 浅议检察机关在刑事简易程序中的监督权——以加强庭审监督为视角[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9 .
[8] 尹畅. 试论刑事二审抗诉监督的难点及创新监督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的实现路径[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9 .
[9] 王鹏.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 2012 .
[10]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 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