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9 条
[1] 马永东. 港东开发区储层地质特征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 .
[2] 赵亚男. BD块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
[3] 刘芳. A公司饮水机下门组装线改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4] 岳滨. 丰山铜矿南部矿床1号矿体采场结构参数及开采顺序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9 .
[5] 刘娟容. 实时PCR仪荧光信号监测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6] 赵永强. 深南油田注采井网与开发方式调整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010 .
[7] 姚庆. 大庆B区块厚油层剩余油分析及潜力评价[D]浙江大学, 2011 .
[8] 吕洪滨. 大庆A过渡带原油粘度和剩余油潜力分析[D]浙江大学, 2011 .
[9] 张龙龙. 扫描平台的设计与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 2011 .
[10] 刘玉祥. 长庆低渗透油田五里湾一区井网渗透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8 条
[1] 吴志良. 复杂小断块低渗透油藏主控因素与剩余油分布规律[D]西北大学, 2010 .
[2] 李玉梅. 朝阳沟油田朝5北井区裂缝性储层建模与剩余油定量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
[3] 黄进腊. 靖边气田马五段储层小幅度构造及水平井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
[4] 熊伟. 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11 .
[5] 刘华林. 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11 .
[6] 张玉荣. 分层注水储层参数变化机理与配注参数动态调配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2011 .
[7] 范广娟. 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萨葡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剩余油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2011 .
[8] 王文明. 榆东14井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河道砂体构型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9] 张莉. 中国北方典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研究[D]西北大学, 2001 .
[10] 马建明. 信号交叉口优化设计及其微观仿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3 条
[1] 郭奇峰,周韬,郭振华,周慧钟. 地形仿真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9,(06) .
[2] 李修往,李树祥,周猛,魏民. 颅脑手术可视化中手术场空间与图像空间之间的四点配准算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1999,(04) .
[3] 付国民,李永军,石京平. 特高含水期扇三角洲储集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途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
[4] 付国民,李永军,余波. 河流相砂体剩余油识别模型及其成因类型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
[5] 李兴国. 油层微型构造影响油井生产机理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02) .
[6] 朱福根. 车桥振动噪声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 2006,(04) .
[7] 侯平舒,闫范,程先智,乔莉. 桥口油田电测资料综合解释与应用[J]测井技术, 2002,(04) .
[8] 张超谟,刘子云,刘瑞林,曾才顺. 开发阶段的油藏精细描述[J]测井技术, 1997,(01) .
[9] 孙卫,王洪建,吴诗平,陈杨艾,朱永贤,元连喜. 三间房组油藏沉积微相及其对注水开发效果影响研究[J]沉积学报, 1999,(03) .
[10] 刘国旗,周瑜,赵磊,赵爱武. 油藏精细描述与剩余油挖潜技术在断块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蔡哲. 特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析与配套挖潜措施[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2] 王立军,马莉,黄午阳. 江汉油区难采储量资源特点及开发技术对策[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 2007 .
[3] 张晓芹,李洁,武力军. 密闭取心井资料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3 .
[4] 赵红霞,王爱景. 埕岛馆上段油藏纵向层间非均质和井距非均匀对水驱规律的影响[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集)[C], 2005 .
[5] 李林祥,姚友龙,王召梅. 孤东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层次结构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A]第四届胜利油田北部油区疏松砂岩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李兆敏,马德泉,吕翔慧.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影响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因素及水动力学调整措施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 2002 .
[7] 路大凯. 低温裂缝油藏区块整体调剖技术[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 2012 .
[8] 毛源,李月胜,唐存知. 耐高温纳米聚硅体系深部调堵技术研究与应用[A]胜利油田北区堵水调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12 .
[9] 路大凯. 低温双激发无机调剖体系在扶余油田的矿场试验[A]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创新发展——吉林省第八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