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黄捷. 县(市)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9 条
[1] 石军南. 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2] 文红. 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
[3] 仕玉治.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实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4] 黄婧. 环南极企鹅海豹的有机生态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
[5] 殷杰. 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6] 周丽艳. 中国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7] 孙明学. 塔河林区林火对土壤性质与植被恢复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8] 刘利. 北京典型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9] 李江. 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10] 王伟. 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96 条
[1] 郑建飞. 丽水市2004年以来气象灾害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6) .
[2] 周剑能. 台州市2008年气候影响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5) .
[3] 代海燕,那顺,李兴华,娜日苏. 内蒙古东北部森林可燃物条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09) .
[4] 洪霞,余卫东. 商丘市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4) .
[5] 郑建飞. 丽水市2006年气候特征及影响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0) .
[6] 唐立红,王志玲,张帆,李桂林,杨永昕,贺伟,张书理.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7) .
[7] 张志华,彭道黎. 森林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9) .
[8] 郑有飞,牛鲁燕.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0) .
[9] 高永刚,张广英,顾红,周尔滨. 气候变化对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8) .
[10] 孔萍,焦鸿渤,肖金香. 论气候变化对庐山森林火灾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0)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4 条
[1] 冯庆合,付桂萍,吴世安,康红飙. 信阳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A]经济策论(下)[C], 2011 .
[2] 陈潇潇,彭华青. 气候变暖背景下无锡地区降水的变化[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3] 汪婷. 昆山市50年最高气温变化特征[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4] 荣裕良,马琳. 气候变暖对松江区高温和低温日数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5] 吴昊旻,王红雷,杨爱琴. 气温对长三角地区季节变化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6] 郭忠升. 汇碳林、植被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 2010 .
[7] 韩久同. 森林经营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 2010 .
[8] 张广明. 浅析森林保护与森林经营对森林碳汇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 2010 .
[9]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the Asian monsoon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20th century[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1 .
[10] 周鑫,郭正堂,秦利. 近百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