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5 条
[1] 盛艳梅. 基于“钙信号通路—血脑屏障”偶联的中药脑神经保护有效组分筛选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2] 王树栋. 四种植物源化合物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影响及酶免疫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3] 魏大军. 橙皮苷抗呼吸道炎症作用效果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4] 寇现娟. 牛蒡子苷元抗炎机理及双氢杨梅素对神经细胞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5] 李春明. 杨树品系低温生理响应及相关差异蛋白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6] 孙潇. 冠心丹参方对氧化应激性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 .
[7] 张杰. 小八角莲活性成分提取分离、质量控制及药效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
[8] 太志刚. 四种花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云南大学, 2011 .
[9] 任珅. 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 .
[10] 姜山. 猫眼草活性成分提取物的肺癌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13 条
[1] 叶云华. 阿魏酸苦参碱盐的合成[J]安徽化工, 2009,(03) .
[2] 王清玲,刘欣,严洲平,丁月芳. 复方黄聚凝胶联合窄波UVB治疗面部寻常痤疮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06) .
[3] 严洲平,李坤,张红,翟军青,丁月芳,孙晶,于爽,张伟. 复方黄聚凝胶制剂制备及抗炎作用抑菌试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06) .
[4] 黄爱玲.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0) .
[5] 陈春刚,韩芬霞. 生物类黄酮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3) .
[6] 玄红专,桑青,沈保涛. 蜂花粉、蜂胶、蜂王浆、蜂蜜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 .
[7] 郑小江,向东山,翟琨,刘晓鹏,周大寨. 绿凤藤茶叶片中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分析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9) .
[8] 卢小康,蒲万霞,张咏梅,李宝兰,曹致忠,刘英. 苜蓿提取液抑菌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1) .
[9] 刘晓风,相炎红,张百刚,张伟清. 甘草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6) .
[10] 史高峰,李刚刚,陈学福,杨丽梅. 微波辅助提取万寿菊颗粒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9)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张念武,尹德娥,钟坚娥. 自拟咽炎散治疗肺胃阴虚型咽炎200例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9 .
[2] 孙晨,张海明. 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甘草酸钾[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 2011 .
[3] 李军生,路燕. 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危害[A]中药饮片质量分析与中药鉴别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4] 孙佳明,张辉.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分析甘草和蜜炙甘草水煎液的化学成分[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 2009 .
[5] 俞思明,朱思明,于淑娟,林景聪,许敏. 配位对二氢杨梅素晶体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 2010 .
[6] 李燕婧,周桂芬,韦善新,钟正贤. 剑麻皂素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 2004 .
[7] 王远明,胡华英,郁威. 洋葱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5 .
[8] 李蜀眉,塔娜,田维平. 桔皮中抗氧化物质的测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9] 王振斌,马海乐. 无花果残渣中黄酮类物质提取技术研究[A]2005年全国农产品加工、食品和包装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
[10] 张伟,黄正明. 抗乙肝病毒新药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