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10 条
[1] 姚凤娟.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2] 张凯. 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3]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4] 贺春燕.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9 .
[5] 陈波浪.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6] 党红凯. 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群体对光合器官生态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 2010 .
[7] 鲁洪娟. 肥料管理对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平衡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10 .
[8] 吴春勇. 富锌水稻锌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9] 刘素青.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与自适应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
[10] 戴开结. 滇中云南松适应低磷环境的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21 条
[1] 王旭东,于振文,樊广华,潘庆民. 钾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5) .
[2] 王志芬,吴科,宋良增,王守瑰,范仲学,张凤云,朱连先,张福锁. 山东省不同穗型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选择思路[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4) .
[3] 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张永丽. 不同土壤肥力下强筋小麦适宜施氮量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5) .
[4] 贾效成,于振文,张永丽. 氮素不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6) .
[5] 杨英民,诸葛建堂,刘桂启,薛明儒,赵理,赵秀山. 水稻新品种临稻10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1) .
[6] 赵振东,宋建民,刘建军,刘爱峰,李豪圣,崔建民,吴祥云. 关于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4) .
[7] 杜春莲. 不同栽培条件对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4) .
[8] 王旭清,王法宏,李升东,于振文,李增嘉. 垄作栽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6) .
[9] 张敏,蔡瑞国,张坤普. 小麦面团稳定时间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3) .
[10] 孙茂真,刘延涛,刘仲兰,王锡久,田霄凌,郭春荣. 不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2 条
[1]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
[2] 张怀念,单勇,汪付华. 气象条件对不同土壤类型施肥效果的影响[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
[3] 谭新,方热军. 猪场周围环境氮、磷、铜的分布及其安全性评价[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4] 赵广才,何中虎,刘利华,张艳,李振华,张文彪. 强筋小麦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协同提高的肥水调控研究[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 2003 .
[5] 范雪梅,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花后干旱和渍水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 2003 .
[6] 曹卫星,姜东,戴廷波,荆奇. 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与调优栽培技术[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 2004 .
[7] 曹承富,孔令聪,张存岭,赵斌,赵竹. 砂姜黑土基础肥力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8] 朱新开,郭文善,封超年,彭永欣,凌启鸿.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肥精确施用技术研究[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9] 石玉,于振文. 施氮量及底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平衡的影响[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10] 刘奇勇,杨晴,李雁鸣.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特点[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