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乔芮. 基于镜检和浮游植物色素分析的贝类食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5 条
[1] 乔小燕. 基于生物形态学的赤潮藻显微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程军娜. 基于形态学多尺度图像分析的海藻细胞图像分割及特征提取[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3] 卜志国.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数据集成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4] 曹春晖. 两种赤潮藻对锰的生理生态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5] 厉丞烜. 海水中DMS和DMSP的生物生产与消费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6] 翟红昌. 基于HPLC技术的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与群落结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7] 颜日明. 聚球藻7942光自养本征生长动力学及其能量利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 2011 .
[8] 赖俊翔.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色素与富营养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 .
[9] 文世勇. 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0 .
[10] 楼琇林. 浙江沿岸上升流遥感观测及其与赤潮灾害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3 条
[1] 毕东苏,钱春龙. Hg~(2+)与Cr(VI)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毒性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6) .
[2] 沈建忠,陆德祥,张跃群,王勇军. Cr~(3+)·Zn~(2+)对亚心型大扁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3) .
[3] 雷强勇,吕颂辉. 维生素B_1和B_(12)对米氏凯伦藻增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8) .
[4] 于连洋,刘光谋,卞大鹏. 基于IMLAB系统的桑沟湾养殖海区水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4) .
[5] 李慧敏,李玉华,武佃卫,杨忠山,吴玉梅,杜桂森. Cu~(2+)对栅藻和鱼腥藻增殖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03) .
[6] 吕秀平,张栩,康瑞娟,胡晗华,丛威,谭天伟. Fe~(3+)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
[7] 李绪兴. 赤潮及其对渔业的影响[J]水产科学, 2006,(01) .
[8] 刘伟成,李明云,蒋霞敏,张祖兴,应仲富. Cu~(2+)、Zn~(2+)、Co~(2+)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 2006,(06) .
[9] 葛蔚,生丽丹,柴超. 营养因子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 2010,(02) .
[10] 马士成,于海宁,沈生荣. 茶绿色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进展[J]茶叶, 2007,(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王海峰,王丙莲,孔祥龙,刘瑞霞,郭强. 基于ZigBee网络和藻细胞传感器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设计[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 2008 .
[2] 杨彦豪,罗帮,赵永贞,韦嫔媛,王大鹏,陈晓汉. 三种重金属离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 2010 .
[3] 胡恭任,于瑞莲. 泉州湾近岸海域水体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 2005 .
[4] 曹小欢,黄茁. 斜生栅藻对汞和DBP协同作用的毒性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 2010 .
[5] 史京伟,吴珊,崔哲. 景观水体中微量元素对藻类繁殖的影响探讨[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 2007 .
[6] 杨懿德,杨焕文. 烟草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 2006 .
[7] 林晶. 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危害及主要防治方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 2013 .
[8] 雷中凯,柯水洲,陶益,朱佳,张锡辉. 硫酸铜和过氧化氢处理含藻景观湖水效果研究[A]湖泊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 2014 .
[9] 陈操,孟祥盈,白敏冬,程超,马彬,李嘉欣. 船舶压载水中米氏凯伦藻羟基自由基致死机制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