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91 条
[1] 彭英. 水稻脯氨酸累积相关基因多样性及与苗期耐盐性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朱家立. 亚基因组杂种优势表现的评估及新型甘蓝型油菜FAE1指纹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3] 杨盖宇. 近等基因系群体的Ghd7和Qph1上位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4] 张庆路.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一般配合力相关性状QTL[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5] 李良良. 应用分子标记技术选育高肌内脂肪含量大白猪新品系[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6] 刘远. 基于基因聚合策略选育高产仔数大白猪新品系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7] 王彦玲. 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磷胁迫蛋白质表达差异和基因组SSR分析[D]郑州大学, 2010 .
[8] 郭彦斌. 利用mtDNA D-loop区研究10个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起源及遗传分化[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9] 纪志宾. 两个山羊品种分子系谱的构建及家系遗传特征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10] 卫泽. 棉花分子图谱构建、偏分离位点的比较作图和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74 条
[1] 刘永刚. 基于微卫星DNA标记的马铃薯桃蚜不同种群遗传分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2] 白洁. 太平洋牡蛎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3] 林荔辉. 应用分子和常规技术通过籼粳交选育亲籼型水稻雄性不育系[D]福建农林大学, 2010 .
[4] 张彩英. 小麦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QTL鉴定及ZDS功能标记的开发[D]河北农业大学, 2010 .
[5] 桂小杰. 黄腹角雉保护生物学研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生存力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6] 闫小玲. 基于cpDNA单倍型和SSR分析的银杏群体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7] 黄生强. SNP标记定位猪4号染色体QTLs及DECR1基因SNPs与猪经济性状关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
[8] 黄明. 分子标记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及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
[9] 叶华. 大黄鱼SSR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
[10] 姜树坤.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及株型QTL精细定位[D]沈阳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44 条
[1] 张文兰,李群,谭振新,侯淑贞,崔梅. 作物品种纯度快速鉴定技术及其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2) .
[2] 高莉敏,陈运起. 我国蔬菜营养品质育种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5) .
[3] 桑茂鹏,姜明松,李广贤,姚方印.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双基因Xa21和fgr水稻植株[J]山东农业科学, 2009,(01) .
[4] 张秀华,王文锋. 微卫星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技术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09,(06) .
[5] 张庶,李利斌,王凤德,刘立锋,李化银,高建伟,高玲. 利用cDNA-AFLP分析大白菜、萝卜及其杂交种差异表达基因[J]山东农业科学, 2011,(07) .
[6] 陈新,张士刚,魏海蓉,宗晓娟,王甲威,刘庆忠. 陕西核桃实生居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12,(05) .
[7] 赵耀,刘康,李仕钦,陈光亮,郑海芳,李斌,钟英,张皓. 微卫星标记在种子质检工作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07) .
[8] 张培江,才宏伟,袁平荣,杨联松,白一松,胡兴明,许传万,孙明. 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 1999,(05) .
[9] 蔡健,赵小三. 作物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2,(04) .
[10] 鞠玉栋,李金泉. 水稻微卫星标记的发展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5,(10)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9 条
[1] 彭海,汪旭东,吴先军,周开达,张静. 杂交早代稳定的材料与普通水稻杂交的早代稳定性分析[A]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1 .
[2] 谭君,杨俊品,黄玉碧,孙仕贤. 利用SSR-DNA指纹的计算机分析鉴定玉米种子[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3 .
[3] 于澄宇,胡胜武,郭蔼光,张春红,俞延军. 遗传标记与甘蓝型油菜杂种表现的关系[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 2003 .
[4]Genetic Dissection of Yield Components in an Elite Maize Hybrid Using Molecular Markers[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4 .
[5] 张仁和,薛吉全,毛建昌,马国胜,杨引福. DNA分子标记与玉米种质研究[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4 .
[6] 齐永文,张洪亮,张冬玲,王美兴,孙俊立,魏兴华,裘宗恩,汤圣祥,曹永生,王象坤,李自超. 中国水稻选育品种微卫星和形态遗传多样性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7] 白建明,徐春霞,李心文. 蓖麻杂交种的RAPD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8] 刘永建,黄玉碧,潘光堂,荣廷昭. CIMMYT玉米“Pob.43-C11”改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英文)[A]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一)[C], 2005 .
[9] 刘传光,江奕君,毛兴学,高云,刘军,林青山,李晓芳. 水稻与玉米远缘杂交改良籼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的SSR分析[A]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一)[C], 2005 .
[10] 张泽华,刘萌娟,张敏娟,赵惠贤,胡胜武. 一种用干种子快速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