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5 条
[1] | 薛匡正. 脑控机器人系统运动控制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
|
[2] | 赵以亮. 特定行为下大鼠M1和PPC的局部场电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
|
[3] | 吴浩浩. 眼动辅助下的脑电信号手部动作识别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
.
|
[4] | 陈敏聪. 宽带无线接入WiMAX系统MAC层协议的研究与设计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
[5] | 李道礼.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
[6] | 黄思娟. 基于小波分析的EEG伪迹去除与特征分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
[7] | 杨文强. 桥梁橡胶支座试验机测控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
|
[8] | 焦影影. 基于左右手运动想象的分类算法与脑—机接口研究[D]安徽大学, 2011
.
|
[9] | 刘家乐. 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安徽大学, 2011
.
|
[10] | 王申良.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1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 叶柠. 基于脑电信号的脑—机接口的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 2010
.
|
[2] | 何庆华. 基于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 2003
.
|
[3] | 赵丽. 基于脑电信号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 2004
.
|
[4] | 苏方. 颜面赝复体的计算机配色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 2006
.
|
[5] | 杨帮华. 自发脑电脑机接口技术及脑电信号识别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
|
[6] | 范金锋. 脑电非线性时间序列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
|
[7] | 魏庆国.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分类算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 2006
.
|
[8] | 伍亚舟. 基于想象左右手运动思维脑电BCI实验及识别分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 2007
.
|
[9] | 綦宏志. 脑—机接口中上肢想象动作侧向性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 2008
.
|
[10] | 刘美春.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系统模式识别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09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8 条
[1] | 黄漫玲,吴平东,殷罡,刘莹. 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实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11)
.
|
[2] | 程明,高上凯,张琳. 基于脑电信号的脑—计算机接口[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0,(02)
.
|
[3] | 彭松,方祖祥,周虎,马杰. 一种新型的脑电有线传输技术[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1,(01)
.
|
[4] | 徐丁峰,程明,高小榕,高上凯. 数字信号处理器在脑-机接口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2,(04)
.
|
[5] | 刘大路,江朝晖,冯焕清,王聪. 基于脑电信号时空分布信息的思维特征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4,(02)
.
|
[6] | 周颖,王涛,冯焕清,江朝晖. 运动想象脑电的ERD/ERS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4,(04)
.
|
[7] | 喻晓. 基于脑电alpha波的实时脑-机接口系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2,(07)
.
|
[8] | 余琴,张旭秀. 基于小波变换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及分类[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09,(01)
.
|
[9] | 杜海舟,王仁峰. Windows编程环境下高精度计时技术的分析比较[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7,(01)
.
|
[10] | 杨立才,李佰敏,李光林,贾磊. 脑-机接口技术综述[J]电子学报, 2005,(07)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赵慧,李远清. 脑-机接口技术研究概况[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 20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