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 周建超. 中、晚全新世气候、沉积环境变化在桂林岩溶湿地沉积物中的记录[D]西南大学, 2015
.
|
[2] | 周彦均.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
.
|
[3] | 海丽其姑·阿不来海提. 阿勒泰地区中部森林中下部林缘树木年轮气候分析与重建[D]新疆师范大学, 201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4 条
[1] | 方克艳. 近400年来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树轮记录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
[2] | 张科.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 2010
.
|
[3] | 关亚新. 清代辽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4] | 赵传湖. 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 2009
.
|
[5] | 郑江坤. 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6] | 高露双. 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7] | 孟万忠. 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
[8] | 李茜.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
[9] | 李巧媛.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
[10] | 刘炳涛. 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52 条
[1] | 陶士康,王张华,管章志,程涛. 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J]安徽地质, 2006,(04)
.
|
[2] | 杜吴鹏,缪启龙. 暖冬的气象成因及对农林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3)
.
|
[3] | 李君,陈秀杰,司志华. 山东伏期降水时空的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2)
.
|
[4] | 王若安. 近50年平凉黄土高原沟壑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5)
.
|
[5] | 柴正礼,姚孟春,张小全,朱建华,侯振宏,王晓春. 树木年轮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2)
.
|
[6] | 王志良,李伟伟. 游程分布在河南省安阳地区旱涝问题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9)
.
|
[7] | 吉奇. 1953~2008年辽宁本溪地区气候异常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4)
.
|
[8] | 杨爱萍,杜筱玲. 江西省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4)
.
|
[9] | 苗正伟,崔伟敏,徐利岗. 新疆塔城地区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
|
[10] | 黄真,徐海明,胡景高. 我国梅雨研究回顾与讨论[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6)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 条
[1] | WANG Erchie. High-altitude salt lake elevation changes and glacial ablation in Central Tibet,2000-2010[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 2012
.
|
[2] | Pollen-inferred climate changes and vertical shifts of alpine vegetation belt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Nyainqentanglha Mountains(central Tibetan Plateau) since 8.4 kyr BP[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 2012
.
|
[3] | KU Tehlung. Paleotemperature changes over the past 3000 years in eastern Beijing,China:A reconstraction based on Mg/Sr records in a stalagmit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 2003
.
|
[4] | Climatic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Indian and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s of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a perspective based mainly on stalagmite record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 2008
.
|
[5] | 周鑫,郭正堂,秦利. 近百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1
.
|
[6] | 刘子琦,袁道先,李红春. 喀斯特洞穴水系与碳酸钙的稳定同位素意义——以贵州中西部地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 2009
.
|
[7] | 卢耀如. 工程建筑安全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防治[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 2011
.
|
[8] | 塞尔江·哈力克. 和田传统民居对尼雅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 2009
.
|
[9] | 潘晓玲,马映军,高炜,齐家国,师庆东,陆海燕.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4
.
|
[10] | 石慧兰,常平,王桂兰,陈成国,邵志勇,孙翠凤. 德州市53年降水变化及旱涝灾害区划[A]山东气象学会2010年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集[C], 20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