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5 条
[1] 陈祯.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
[2] 刘杰. 湘中南红壤地区土壤质量特征与退化红壤的肥力调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
[3] 高茂盛. 渭北旱作苹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水分养分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
[4] 彭舜磊. 天童常绿阔叶林植被—大气界面水碳耦合模型与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5] 张阳武. 小兴安岭泥炭沼泽植物区系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9 .
[6] 孙艳丽. 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 2011 .
[7] 刘继培.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8] 鲁艳红.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9] 李翠兰. 长春市绿地铅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10] 王景燕. 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4 条
[1] 杨力,于淑芳,宋国菡,张民,丁光国. 山东高产粮田腐殖质组成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1) .
[2] 赵明东,罗晓红,刘淑霞. 土壤活性有机碳·养分有效性与作物产量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4) .
[3] 关松,窦森.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驱动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0) .
[4] 关松,窦森. 不同O_2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5) .
[5] 胡卫萱,丁峰,宋文华. 绿化配置对土壤脲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8) .
[6] 赵娜,胡春元,李钢铁,闫彩峰,迟琳琳. 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9) .
[7] 李月梅. 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0) .
[8] 刘松忠,张强,赵昌杰,毕宁宁,王小伟. 果园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特性与果实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6) .
[9] 许巧玲,曹先维,高雅丽,官利兰,张新明,娄赟,叶淑华. 覆土厚度对冬种马铃薯还田稻草腐解进程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7) .
[10] 刘国群,庄舜尧,孙琇华. 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何东健,杨成海,杨青,兰玉彬,杨福增,赵友亮. 面向精准农业的农田土壤成分实时测定研究进展[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2] 龚绍琦,王鑫,沈润平,刘振波,李云梅. 滨海盐土重金属高光谱遥感研究[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3] 肖武,李小昱,王为,张军,梁丹. 测量土壤水分含量的方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 2007 .
[4] 周大纲,顾杰,周冠华. OA活化有机肥研制及其肥效试验[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 2003 .
[5] 杨俐苹,白由路,王向阳,王磊,王贺. 比色法测定土壤腐植酸组分的研究[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 2010 .
[6] 包秀荣,红梅,李金霞,兴安,敖登高娃. 半荒漠土壤退化过程中化学性质分析[A]2007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C], 2007 .
[7] 谭雪红,魏东,李林英,曹波,赵方莹. 山区公路边坡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比较研究——以北京延庆县境内的栾赤公路为例[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8] 王旭东. 农田秸秆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及腐殖物质性质的影响[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0 .
[9] 徐晓斌,王清. 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 2005 .
[10] 雷廷武,蔡甲冰,屈丽琴. 农业节水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