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5 条
[1] | 张俊忠.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
[2] | 赵永刚. 副溶血弧菌tdh、trh和tl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基因敲除对其溶血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3] | 张延妮. 珠子参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
|
[4] | 姜欣. 食品体系通电加热过程温度场的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
|
[5] | 谢斌飞.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09
.
|
[6] | 王森. 扁桃胶多糖组分鉴定与加工特性变化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7] | 王华. 高压对果蝇的诱变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8] | 贺晨. 多重PCR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国境口岸蜚蠊携带病原菌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9] | 刘芸. 苹果渣固态发酵高蛋白产量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
[10] | 李彦杰. 黄原胶分子的辐射修饰、产物特征及功能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21 条
[1] | 林建城,林素霞. 五种食用合成色素的遗传毒理学效应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 1999,(02)
.
|
[2] | 陈阿娜,汤斌,张庆庆,翟光雯,周逢云. 根霉Rhizopus sp. TC1产酶条件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
[3] | 张任娜,覃志初,帅领,刘晓燕,王豪举. 鸭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安徽农学通报, 2007,(20)
.
|
[4] | 余芳,彭常安. 酸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4)
.
|
[5] | 彭常安,余芳,杨靖东.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在巴氏杀菌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7)
.
|
[6] | 杨雪峰,李军民,姜金庆,高腾云,刘运平,黄向丽.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对鲜牛奶的保鲜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0)
.
|
[7] | 李刚,宋照军,葛晓红. 软包装糖醋莲藕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7)
.
|
[8] | 王宝林,詹火元,李茹,郑永良,陶佳喜. 花生根瘤菌的深层发酵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
|
[9] | 汪清美,赵志军,张巧珍. 天然添加剂在肉类制品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4)
.
|
[10] | 张磊,袁信华,徐一平,过世东. 不同粒度鱼粉的物理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2)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1 条
[1] | 何丽斌,周宸,林克冰. 几种养殖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鉴定[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 2011
.
|
[2] | 陈历水,马莺,Jean-Louis Maubois. 乳源酵母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 2008
.
|
[3] | 张翠英,孙健. 乳酸菌发酵多肽饮料的工艺研究[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下册)[C], 2009
.
|
[4] | 秦立虎. 低乳糖牛奶的研制[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 2010
.
|
[5] | 朱彦群. 功能性酸奶的标准研究[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 2010
.
|
[6] | 赵泽民,杨学博,石芳芳,王力. 超高温灭菌乳产品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 2010
.
|
[7] | 袁惠新,刘志刚. 浅谈果汁饮料及果汁浓缩技术[A]中国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 2001
.
|
[8] | 贺稚非,李洪军,陈今朝,司辉青. 绿茶中真菌的检测研究[A]重庆微生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9
.
|
[9] | 王琴,王辉.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发酵条件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 2007
.
|
[10] | 郑华,李远志,林捷. 低脂低热量补铁保健酸奶的研制[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