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4 条
[1] 赵祯. 绿茶多酚对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 2009 .
[2] 朱立才. 植物多酚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及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
[3] 龚金炎. 竹子外表皮中护肤功能因子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4] 王瑞. 植物多酚对皮革中Cr(Ⅵ)的防治机理及防治作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1 .
[5] 梁进. 纳米茶多酚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6] 卢春霞. 复方植物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抑菌作用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11 .
[7] 齐策. 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磷脂运载体制备、鉴定和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 2011 .
[8] 孙长霞. 松萝活性物质制备及其作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2 .
[9] 柯贵珍. 天然植物黄连提取物的染色性及其功能性[D]东华大学, 2011 .
[10] 朱旗. 速溶绿茶加工中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及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96 条
[1] 许川,舒为群,邱志群,常晓松,罗教华,付文娟,曹佳. 绿茶对微囊藻毒素LR诱导肝细胞凋亡、Bcl_2表达及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 2007,(01) .
[2] 毕红,阮德礼,章于川,黄乔坤. 新型茶单宁聚氨酯材料的研究(Ⅰ)[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3] 王雪梅,高素莲,刘明. 黄蜀葵在化妆品中的应用——黄蜀葵去痘美容液[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
[4] 杨捷,宋继梅,方芳. 红外光谱法测定咖啡因的含量[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5] 王贤波,黄海涛,赵芸,陆清儿.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茶叶中EGCG的浸提条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07) .
[6] 张军,穆莉,陆翠珍. 用正交法研究桑叶黄酮类成分分离工艺[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5) .
[7] 秦远超.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与蛋白质络合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6) .
[8] 张建新. 湖北恩施茶树良种筛选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4) .
[9] 付小兰. 芦荟凝胶的稳定化技术及芦荟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
[10] 刘耀玺,李志西,孙新涛,樊艳丽,毋锐琴. 仁用杏果肉营养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贾宁,于竞舟,张颖.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研究与保健作用[A]创新沈阳文集(B)[C], 2009 .
[2] 欧建文,姚金波,梁小平,吴畏. 羽毛角蛋白提取工艺参数的BP网络评价法[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3] 岳鹏翔,谢鑫陟,高学玲. 速溶茶提制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 2010 .
[4] 朱旗,任春梅,陈庆余. 再谈茶饮料“冷后浑”的形成与处理[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 2010 .
[5] 王汉生. 茶叶的药理成分与人体健康[A]2005广东茶产业发展论坛汇编[C], 2005 .
[6] 刘淑娟,钟兴刚,粟本文. 茶叶中几种常规成分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7] 张玉艳,林秀坤. 儿茶素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及其生物学行为[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8] 涂国荣,杜光旭,刘翔峰,赵焕珍,王武尚,王旭辉. 紫外线辐射损伤及复合紫外线吸收剂防晒效用的研究[A]2005(第五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
[9] 赵亚,魏少敏. 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在美容护肤方面的研究进展[A]2005(第五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
[10] 蒋艳红,马少健. 废水处理用吸附剂材料的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专辑[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