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1 条
[1] | 闫俊.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
|
[2] | 刘荣臻. 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1
.
|
[3] | 刘春怡. 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4] | 毕红霞. 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5] | 方菲. 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
[6] | 滕姗姗.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
[7] | 金正秀. 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 2011
.
|
[8] | 梁德友.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0
.
|
[9] | 李文中. 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
|
[10] | 李新国. 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22 条
[1] | 汪昌华. 论班级弱势学生群体的社会资本缺失[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
[2] | 岑红. 清末民初政府管理模式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J]安徽史学, 2011,(05)
.
|
[3] | 饶晶. 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反思[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2)
.
|
[4] | 李东方. 构建新型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
[5] | 赵谦. 流出地村民自治状态之双视角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5)
.
|
[6] | 徐来,付强. 论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农业自然灾害救助体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1)
.
|
[7] | 蒋奇勇,刘绍刚. 我国省(区、市)地方政府在农业自然灾害预防与救助中的责任[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5)
.
|
[8] | 彭娟. 论新时期推行农村社会福利政策的重大意义[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1)
.
|
[9] | 王美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
|
[10] | 刘惠敏. 晚清救助贫民慈善思想刍议[J]北方论丛, 2011,(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李亚敏,王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的选择[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 2008
.
|
[2] | 汪丽华. 以人为本 做好特殊读者的服务工作[A]新世纪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
|
[3] | 程曦璐. 借鉴低保制度经验,推进国家助学金公平性[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 2010
.
|
[4] | 熊坚. 和谐社会岂能让流浪儿童还再流浪?——从首宗强迫乞讨案说起[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 2007
.
|
[5] | 高进水.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变迁[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 2010
.
|
[6] | 朱浒. 从插曲到序曲:河间赈务与盛宣怀洋务事业初期的转危为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 2007
.
|
[7] | 杜丽丽. 音乐心理剧对流浪儿童自尊水平干预的研究[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 2007
.
|
[8] | 李光勇. 非政府组织与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基于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工作站的调查[A]社会管理法治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
[9] | 王春. 我国慈善组织“二次哺乳”现象解读——基于中美慈善的比较研究[A]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 2009
.
|
[10] | 樊艳美. 论经元善的慈善事业——从义赈和义学谈起[A]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 20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