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90 条
[1] 袁东升. 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多场演化及安全岩柱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2] 席本强. 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及加固防渗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 .
[3] 武桂芝. 大沽河河道渗漏及其对洪水演进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4] 肖知国. 煤层注水抑制瓦斯解吸效应实验研究与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5] 左远志. 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
[6] 杜超.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水质实时预报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7] 滕文彦. 滨海水网区高速公路路基长期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
[8] 杜朝伟. 海底隧道衬砌水压力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
[9] 史宇. 北京山区主要优势树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10] 李海光. 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17 条
[1] 刘勇. 黄土高原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和演替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6) .
[2] 宋建华,张红卫. 钡钨阴极中钡的供应机制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
[3] 钱稷,周娟,刘俊峰,陈其林. 中小温室土壤水分监控系统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1) .
[4] 张平,吴昊. 地下水非稳定流理论在饱和土渗透固结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6) .
[5] 李炎,王丹. 不同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7) .
[6] 冯丽肖,张继宗,王新路. 冀西北寒旱区砂质栗钙土水分入渗和径流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5) .
[7] 赵建青,冉慧,晁曼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石家庄地下水水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5) .
[8] 董建明,刘明柱,刘方圆,丁素玲. 地下水动态预测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9) .
[9] 汤英,徐利岗,张红玲,鲍子云. HYDRUS-1D/2D在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模拟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6) .
[10] 周丽明,王亮,王琳琳,刘广烈.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 条
[1] 方俊伟,康毅力,游利军,李相臣. 致密砂岩气藏多尺度传质行为研究进展[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11 .
[2] 苏卫卫,刘扬,许友生. 垃圾填埋场中热效应和渗流机理的数值模拟[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11 .
[3] 邵九姑,许友生. Forchheimer型非达西渗流系统的数值模拟[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11 .
[4] 卢玉东,李佩成,尹光志,李进. 潜水非稳定井流变边界渗流模型的解析解与数值解[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 2007 .
[5] 王建省,董勤喜. 热流固耦合动态边界理论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 2007 .
[6] 程泽林,熊峻江,彭勃,罗楚养. RTM整体成型复合材料结构制造缺陷逆向分析[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 2007 .
[7] 魏海,沈振中. 基于概率分析的渗流计算方法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 2007 .
[8] 罗云烽,段跃新,肇研. 复合材料起落架的铺层设计及RTM工艺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 2008 .
[9] 任运刚. 两种入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A]重庆市水利学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 2009 .
[10] 张子亮,杨永江,靳宝珍,高亮,刘九龙. Microsoft Excel软件在非稳定井流计算中的应用[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