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52 条
[1] 吴海. 侧柏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及优良种源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2] 马颖敏. 中国侧柏地理种源核型分析与进化趋势[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3] 杨科家. 元宝枫叶色、叶形与翅果的变异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4] 李红. 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光合效率光响应过程及其模拟[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5] 胡筱岚. 氮素营养与白肋烟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
[6] 李金霞. 高产春大豆豆荚光合特性及开花、成荚规律[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7] 彭邵锋. 不同产量的油茶无性系光合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
[8] 陈跃华. 湖南南天竹不同种源的表型变异及光合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
[9] 钟飞霞. 榉树无性繁殖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10] 唐海霞. 侧柏种源评价及优良种源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4 条
[1] 许士国. 黄河三角洲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
[2] 王玉山. 侧柏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变异规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3] 张晓艳. 大豆根系时空分布及垄沟施肥可行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1 .
[4] 董雯怡. 毛白杨苗期水肥耦合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5] 云雷. 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6] 汤秋香. 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7] 刘加勋. 超细煤粉物化特性及其对O_2/CO_2分级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
[8] 刘志诚. Bt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和优势天敌的生态风险评价[D]浙江大学, 2002 .
[9] 李絮花. 冬小麦断根调控机理和断根与施肥的互作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10] 周三. 野生大豆基础生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17 条
[1] 夏尚光. NaCl胁迫对5个树种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安徽林业科技, 2011,(02) .
[2] 钱森和,杨超英,薛正莲,魏明,赵世光. 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23) .
[3] 王荣富,宋国良,孙永玲,郭高,赵颖南. 杂交油菜秦油2号不同生育期生理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93,(02) .
[4] 程起群,李思发,王成辉,徐志彬,项松平,王剑,段江萍,金家鑫,何小珍. 不同密度瓯江彩鲤生长速度及养殖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 2002,(06) .
[5] 王敏,张从宇,马同富,姚维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5) .
[6] 蔡小宁,陈茜,杨平,任源浩.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 .
[7] 庄辉发,林位夫. 水分胁迫对大芒幼苗生长性状及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 .
[8] 潘德权,罗在柒,陈景艳. 银鹊树幼苗年生长节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8) .
[9] 邓伦秀,陈景艳. 贵州马尾松遗传改良及种质保存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 .
[10] 刘宗华,袁小环,崔敏,张志国. 遮阴对狼尾草光合特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0)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高健洲,马丽茹,刘燕. 温室芍药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 2011 .
[2] 芮雯奕,张纪林,李淑琴. 干旱胁迫对6个树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
[3] 梁飞龙,刘永,邓陈茂,毛勇. 广东雷州流沙湾养殖企鹅珍珠贝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4] 沈红香,高遐虹,沈漫,王志忠,姚允聪. 部分观赏海棠品种植株形态比较[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 2008 .
[5] 李万会,张晶. 科技期刊中“形同实异”的标准差与公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 2008 .
[6] 刘鑫磊,马岩松,栾晓燕,满为群,许德春,孟丽芬,付立新,赵晓南,刘琦. 航天诱变对大豆品种光合性状的影响[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 2011 .
[7] 陈志彤,何水林,黄毅斌. 狼尾草属牧草研究进展[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 2010 .
[8] 王磊,张彤,丁圣彦. 干旱和复水对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 2006 .
[9] 何苗,王学贵,龙锐蓉,丁旭坡,周先林. 草甘膦与百草枯混用防除空心莲子草的拮抗作用研究[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10] 韩亚娟,高业成,蒋洪. 伏蚁腙饵剂对小黄家蚁、德国小蠊防治效果评价[A]第25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资料汇编[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