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7 条
[1] 文颖强.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基因VpALDH2a功能分析与植物侵入后非寄主抗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2] 张宗勤. 欧洲葡萄‘无核白’10个营养系的性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3] 崔瑾. 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脱毒快繁体系的构建以及组培苗无糖培养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2 .
[4] 李景明. 葡萄采后白藜芦醇的诱导与酿造工艺对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5] 万怡震.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病性及抗病基因RAPD标记作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6] 房玉林. 西南干热河谷地区酿酒葡萄栽培方式及休眠规律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7] 杨克强. 葡萄无核基因定位与作图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8] 张今今.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9] 李金云. 土壤杆菌E26菌株防治葡萄根癌病的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10] 王华. 酿酒葡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抗病基因双价表达载体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8 条
[1] 何进尚,王锦秀. 喷施膨大剂对红地球葡萄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7) .
[2] 罗明明,王永清. 用RAPD技术分析葡萄品种亲缘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6) .
[3] 房玉林,刘东,王华. 美洲葡萄品种Conquister引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6) .
[4] 曹慧,赵升,王孝威,崔英. 低温胁迫对葡萄幼苗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4) .
[5] 吉艳芝,杨志新,文宏达,李淑文,刘树庆. 葡萄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关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6) .
[6] 何进尚. 赤霉素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树体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3) .
[7] 温雪飞. 山葡萄“双红”干红酒旋转罐酿造工艺[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
[8] 董健霖,刘俊,于祎飞. 怀来盆地葡萄抗寒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4) .
[9] 孙其宝,孙俊,俞飞飞,陆丽娟. 不同补钙方式对葡萄黑痘病抗性的效应[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03) .
[10] 陶磅,贾克功. 夏季摘心对葡萄花芽分化的影响[J]北方果树, 2001,(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罗彬彬,石雪晖,杨国顺,倪建军,陈冲. 刺葡萄酒物理降酸技术的初探[A]园艺学文集5[C], 2010 .
[2] 石雪晖,熊兴耀,王先荣,刘昆玉,钟晓红,杨国顺. 我省红地球葡萄无花序的原因与预防措施[A]园艺学文集——湖南省园艺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3] 谢林,石雪晖. 中国野生葡萄抗病研究进展[A]园艺学文集——湖南省园艺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4] 闫爱玲,张国军,徐海英. 葡萄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6 .
[5] 徐春霞,孙成韬,谭静,陈洪梅,番兴明. 玉米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 2006 .
[6] 郑铭西,范丽华. 福建省葡萄生产科技回顾与发展建议[A]葡萄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2007年第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7] 白先进,黄江流,刘金标. 广西南部巨峰葡萄一年二收栽培[A]葡萄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2007年第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8] 石雪晖,蔡桂华,金燕,王先荣,倪建军. 三个葡萄品种的冬芽在花序分化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A]葡萄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2007年第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9] 曹孜义,马静芳,王旺田,王永刚,王宏涛,魏金德. 葡萄砧木研究阶段总结[A]葡萄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2007年第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10] 彭宏祥,张瑛. 加强广西野生葡萄特色资源研究利用,打造南方酿酒葡萄产业品牌[A]葡萄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2007年第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