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 条
[1] | 刘刚. 淮河流域峒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2] | 刘刚. 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3] | 周祥. 云南纳帕海典型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4] | 张永帅. 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复旦大学, 2011
.
|
[5] | 王小雷. 云南高原湖泊近现代沉积环境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
[6] | 田迅. 松嫩平原湿地优势根茎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4
.
|
[7] | 吴晓辉. 常见眼子菜科沉水植物对浮游藻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5
.
|
[8] | 田昆. 云南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4
.
|
[9] | 白峰青. 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 2004
.
|
[10] | 何少林. 高效藻类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去除机理及工艺研究[D]同济大学, 2006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1 条
[1] | 于世龙,韩玉林,付佳佳,黄苏珍. 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1)
.
|
[2] | 曾宪锋. 潮州市水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8)
.
|
[3] | 郭晓丽,林清,李宁,甘新华.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和钦北区沉水植物分布与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3)
.
|
[4] | 李珂,杨永兴,杨杨,韩大勇,杨宇明,田昆,张昌兵. 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
|
[5] | 刘丽,赵振国. 河流生态服务价值与修复目标体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7)
.
|
[6] | 李奇虎,陈亚宁. 新疆天山北部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3)
.
|
[7] | 程军,韩晨. 湿地的生态功能及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8)
.
|
[8] | 石晓丹,阮晓红,吕学研. 南京外秦淮河河岸带原生植被初步调查[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03)
.
|
[9] | 陈泽英,普晓兰,林萍,吴荣,陶顺江,张元伟. 水毛茛组织培养研究[J]北方园艺, 2011,(08)
.
|
[10] | 王华,王晓,张甦. 浅水湖泊水生植被恢复判别模型研究与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2,(0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 郭艳英,潘珉,何锋,韩亚平. 一种湿地建设的替代模式——滇池湖滨无耕作水稻种植及初步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09
.
|
[2] | 项希希,吴兆录,罗康,丁洪波,张海艳. 人为影响下的滇池湖滨区湿地高等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变化[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 2013
.
|
[3] | 简敏菲,李玲玉,陈朴青,徐鹏飞,周雪玲. 乐安河—鄱阳湖段滩涂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差异[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 2013
.
|
[4] | 陈刚. 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泸沽湖地区摩梭社会文化变迁[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 2012
.
|
[5] | 南箔,李波,杨琳琳,卢书兵. 滇池湖滨带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影响分析[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 2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