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6 条
[1] 梁越. 南昌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潜在危害[D]南昌航空大学, 2010 .
[2] 江鑫. 食品及环境样品中三聚氰胺的液质联用分析技术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 2010 .
[3] 王静华. 环境中甾体化合物的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 2010 .
[4] 曲磊. 北京公园典型介质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D]郑州大学, 2010 .
[5] 方国东. 纳米四氧化三铁对2,4-D和阿特拉津降解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6] 许娜. 乙炔黑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激素分析中的应用[D]湘潭大学, 2010 .
[7] 熊晓妹. 木浆造纸废水优势菌筛选及其固定化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 .
[8] 罗庆. 细河沿岸地下水中特征有机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D]沈阳大学, 2011 .
[9] 王贤. 环境介质中多氯联苯的检测及光致降解理论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 2011 .
[10] 兰莹. 六六六和滴滴涕在水环境模拟体系中的动态分布规律[D]吉林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袁进. 介孔氧化钛磁负载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0 .
[2] 刘俊建.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
[3] 杨华云. 长江三角洲毗邻海域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11 .
[4] 靳保辉. 液相臭氧化反应机理研究及在化学耗氧量测定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 2004 .
[5] 罗孝俊.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和邻近南海海域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与有机氯农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4 .
[6] 刘振宇. 辽河流域残留多氯有机物的多介质环境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
[7] 于学伟. 河北廊坊农区麻雀生态学及其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8] 袁懋. 典型水体有机污染物指示指标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
[9] 高玉秋. 高通量筛选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的方法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9 .
[10] 丛鑫. 农药污染场地中有机氯化合物的分布及其修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5 条
[1] 李杰,夏宽新,谈亚蓓. 三乙胺废气处理工程技术应用[J]安徽化工, 2011,(02) .
[2] 许国飞,张治国,孟俊,王俊,姚多喜. 我国大气中有机氯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6) .
[3] 陈璟士,赵小敏. 气质联用在环境突发事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1) .
[4] 王金友. P&T-GC/MS分析水箱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J]宝钢技术, 2004,(04) .
[5] 张金娜,董海燕,白志鹏,张裕芬,解以扬. 天津初夏大气气溶胶粒度谱分布特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7,(05) .
[6]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Alternatives to DDT Usage for Antifouling Paint Production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03) .
[7] 丁勇,谢振东,陈建勋. 赣江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沉积记录——OCPs和PCBs分子地层学研究[J]中国地质, 2012,(03) .
[8] 杨永亮,史敬磊,张干,朱晓华,李勇,于寒青. 广州不同季风期近地面大气气溶胶中~7Be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同步观测[J]地球化学, 2011,(01) .
[9] 杨丹,祁士华,吴辰熙,张原,张凯,田芳,高媛,许峰. 气象因子对洪湖有机氯农药大气沉降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 2010,(01) .
[10] 邓超冰,田艳,李新平,蒋建宏,廖平德,梁柳玲. 邕江南宁段和南宁城市内河中的挥发性有机物[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赵肖,周雯,郭振仁. 区域健康风险评估模式的建立与应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 2011 .
[2] 陈家桂,张卿川,范丽虹. 美国固定源废气排放物VOCs的监测方法与启示[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 2011 .
[3] 李冬梅,李建科,史志诚.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理学危害及其环境治理[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 2007 .
[4] 马静,谢海赟,赵文昌,卢静,马英歌,程金平,袁涛,王文华. 上海市某工业区环境介质中典型POPs的分布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5] 张鸿,柴之芳,孙慧斌,王晓蕾. 酸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残留影响因素浅析[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6] 邢璐,石磊,娄迎华. 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中DDTs分布特征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7] 王向明,居力,周守毅,戴军升,沈燕军. 上海市干沉降中有机氯农药现状初步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
[8] 黄志平,向玉联,周蕾.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现状与对策[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 2011 .
[9] 李顺鹏. 农药面源污染的微生物修复[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 2008 .